台灣暫收關稅20% 專家直指與川普一作風有關

台灣拿到對等關稅20%,讓不少產業界人士憂心國家競爭力衰退,有人質疑政府談判不力,未爭取到與日韓相當的15%稅率,也有人批評美國不懷好意,意圖掏空台灣產業,為此連賢明3日發表最新看法。
台無緣橢圓談判拖累時程
他指出,在前20大逆差國談判中,川普幾乎無役不與,與日本談判時,日本談判代表在美國白宮橢圓辦公室與其面對面喊價,對美投資金額從4,000億美元喊到5,500億美元,「川普很享受這種談判過程。」
台灣受限於政治現實,總統無法前往白宮,談判代表也無法與川普面對面溝通,只能透過底下官員將談判結果匯報川普,「川普總覺得別人沒他厲害,下面談完又被打回票,導致台灣貿易談判來來回回拖得比其他國家久。」連賢明說。
台美勿重演瑞士關稅翻盤
不過有人認為20%雖高並非無益處,因為台灣不用加碼投資美國、採購美國商品,也不用開放市場,連賢明認為這是低估川普,因為稅率高低由他一個人說了才算數,「20%代表台灣有認真談判,若像瑞士最後談崩可以再往上調。」
他進一步指出,因台灣對等關稅未含採購、投資、關稅減免等細節,說明這只是暫時性關稅,就像NBA季後賽,有隊伍提前晉級,也有隊伍打到最後一場才能分勝負,提早打完不代表結果好,細節須待談判完成後才能確定。
雙關稅一次解決有利台灣
連賢明再次提醒,政府談判對等關稅,應連同232條款(半導體、ICT產品)關稅一起談,因為台灣對美出口中,約65%項目與232關稅有關,「日韓、歐盟在談判過程也將232條款關稅一併談。」
他直言,如果台灣沒將2關稅一起談判,很可能付出2次的代價才取得優惠稅率,對於以ICT產品輸美為大宗的台灣很不利,若能在這次談判把後續的232條款關稅一併解決,對台貿易談判應該比較有利。
延伸閱讀》美國商會憂關稅談判延宕 擾動全球高科技供應鏈穩定性
仿日韓模式恐增朝野對立
連賢明指出,最嚴重的問題不是稅率高於日本和韓國,因為日、韓、歐盟雖達成15%稅率,卻付出極大代價,必須採購上千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如天然氣、農產品、飛機等,以及對美投資上千億美元。
尤其韓國被指定對美投資3,500億美元,並由美國單方面決定指定投資項目,他認為這些條件會在國內造成紛擾、朝野政黨攻防角力,倘若處理不好遭立法院質疑或拒絕,單方面撕毀貿易協議,對未來台美合作有更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