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早期診斷、防治 亞東醫院透過AI助攻
「爺爺又找不到回家的路,這已經是這個月第五次了。」失智症不僅奪走記憶,更逐漸剝奪長者的生活自主與安全感。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失智症早期診斷成為公共衛生與醫療體系的重大挑戰。
國原院研發AI影像系統 分析精準度再升級
亞東醫院與國家原子能科技研究院(下稱國原院)今(2025)年正式啟動「阿茲海默症核醫影像AI分析及篩檢研究合作計畫」,結合臨床照護經驗、核醫影像技術與人工智慧分析,打造跨域整合的新型醫療模式。亞東醫院副院長張至宏表示,若能在早期掌握腦部異常訊號,便能延緩退化,讓患者與家屬保有更多「記得彼此」的時光。
醫學研究部主任醫師吳彥雯說明,亞東醫院將參與疾病資料庫建立與AI判讀訓練,並與國原院建置的「台灣族群腦影像基準資料庫」結合,建立更符合本地族群的AI模型。未來將持續進行數據再訓練與性能驗證,確保輔助判讀穩定、精準,讓病人與醫療系統雙贏。

國原院近年投入智慧醫療研發,開發出腦血流影像異常分析軟體「ECDaim」,可自動判讀核醫影像、標示細微異常區域,顯著提升臨床效率與準確度。研究團隊更利用專利技術與機器學習演算法,建立可依年齡調整的常模模板,解決不同儀器間的影像差異問題。
國原院副院長王正忠表示,此次與亞東醫院合作,將透過AI循環學習機制,持續優化阿茲海默症影像分析與篩檢準確度,加速智慧醫療成果臨床化。
AI助攻判讀 讓醫師「更早看見變化」
亞東醫院核子醫學科主任醫師汪姍瑩指出,核醫分子影像能反映失智症早期的腦部血流變化,AI輔助系統導入後,可自動生成半定量Z-score分析報告與三維定位圖,讓醫師更快、更精準辨識異常區域。臨床驗證顯示,AI判讀與專家一致性高達九成以上,顯示人工智慧已能穩定融入診斷流程。
隨著全球阿茲海默症抗體藥物(如Lecanemab、Donanemab)取得進展,早期確診需求明顯增加。這套AI影像技術能提前偵測腦血流異常,協助醫師在病程初期「看見變化、提早行動」,讓治療更具時效性。

科技守護記憶 AI落地臨床再進化
亞東醫院人工智慧中心主任、神經外科林哲光醫師表示,院內已完成AI系統跨平台部署,確保臨床運行穩定。未來將持續優化效能,建立AI在神經退化性疾病的「持續學習與再訓練機制」,讓人工智慧隨臨床經驗不斷進化。
張至宏副院長強調,失智症若能早期診斷與介入,不僅可延緩退化、降低照護成本,也能提升患者生活品質。此次與國原院的合作,不只是AI臨床應用的里程碑,更象徵「科技守護記憶」的新時代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