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對等關稅衝擊台企 林伯豐籲政府積極爭取減免

三三會理事長林伯豐今(17)日在例會致詞指出,美國對台灣加徵的對等關稅,已讓出口商與製造業者承受沉重壓力。他直言:「目前出口到美國的比例約16~17%,若加徵關稅不解決,許多廠商根本撐不下去。」他並呼籲,政府應積極與美方談判,爭取取消疊加關稅,至少將20%的附加關稅降低,以緩解產業壓力
林伯豐強調,這些關稅措施直接導致訂單減少,不少企業只能減產或放無薪假因應,衝擊產業鏈的穩定發展。他提醒,政府應對美方的談判條件公開透明,讓產業界能及早掌握方向,做出應變準備,否則台灣企業將在國際競爭中處於更加不利的位置。
外銷過度集中 布局需分散
林伯豐也指出,目前台灣外銷美國的比率偏高,若能有一半轉移至中國大陸或東南亞市場,將能分散風險、確保企業生存;然而,現行政府對兩岸經貿交流設限,造成廠商在大陸的發展受限。他語重心長地問道:「到底是台灣的經濟考量重要,還是政治考量重要?」強調政府應回歸經濟務實思維,避免產業因政策因素喪失競爭力。
他表示,若台灣能突破經貿限制,結合東南亞新興市場,企業仍有可能在國際供應鏈中找到出路;反之,若持續僵局,出口風險將更加嚴峻。
台經院警示: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不確定性升高
根據台經院研究指出,美國對晶片出口政策正處於戰略拉鋸。一方面主張採取「滑動尺度」,允許部分落後幾代的技術出口;另一方面則傾向「極大化」封鎖,全面禁止出口以延緩中國技術追趕。拜登時期偏向後者,川普回任後則逐步質疑成效,轉而回到滑動尺度的思路,近期美方更宣布自2025年底起取消台積電南京廠的豁免資格,未來將需逐案申請,顯示美國對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掌控力度再度升高。
台經院分析,美方在封鎖與交易之間反覆拉鋸,增加全球半導體產業的不確定性。對台灣而言,出口環境已更為艱難,除了晶片外,其他產業也同樣受到貿易摩擦與政策不確定性影響。林伯豐所提的「關稅壓力」正是這股國際大環境的直接反映。
中國「反內捲化」拖累市場需求
除了美方政策,台經院研究也指出,中國近來啟動「反內捲化」運動,反映青年就業困境與需求不足的問題,製造業削價競爭激烈,汽車與外送市場降價潮不斷,生產者物價已連續34個月下降,工業利潤恐連續4年衰退。這樣的環境,將進一步壓縮台灣企業在中國市場的利潤空間,使企業在美中之間左右為難。
在內需疲弱與外部關稅壓力雙重夾擊下,台灣出口業者面臨的處境更加嚴峻。林伯豐因此提醒政府,應積極透過國際談判與區域合作,幫助企業突破困境。
呼籲政府積極作為
林伯豐最後強調,台灣產業已站在「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若政府未能在短期內有效化解關稅問題,廠商不僅無法擴張,甚至可能在一兩年內出現倒閉潮。他呼籲政府必須加強國際交涉,讓廠商看見希望,「唯有明確的政策支撐,台灣企業才能在全球競爭中存活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