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美中博奕 台灣製造唯有「美國在地化」一途?

美國總統川普推動高關稅政策後,美中局勢更為緊張,尤其美方對中加徵最高達245%的懲罰性關稅,中國也祭出125%的報復性關稅,兩國脫鉤趨勢顯著加劇,國際供應鏈面臨前所未有的重整壓力。
在高關稅夾擊下,美中經貿關係正從過往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轉向全面脫鉤,對台灣而言,這場脫鉤風暴已波及多家大廠的供應鏈體系,也迫使業界重新思考未來路徑。
過去,台灣基於低成本優勢考量,將大量製造基地設於中國,再將產品出口至美國市場,但在當前高關稅政策下,中國生產的成本優勢正急速流失,部分台商雖已將生產重心轉移至東南亞,然而在川普「無差別關稅」政策下,即使產地外移,亦難以完全避開美方制裁,台灣廠商看似只剩兩條路可走:
第一、放棄美國市場:問題是,台灣科技產業結構對於蘋果(Apple)、輝達(Nvidia)等美方企業的依賴極高,割捨美國市場在現實中極為困難。
第二、配合「美國製造」政策,將生產基地移往美國本土:近期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大規模設廠,輝達與鴻海、緯創(Wistron)等台廠聯手對美投資逾 5000 億美元,在在顯示「美國製造」正在從過往的戰略構想,逐步走向具體實踐。

但是,即使大幅投資美國市場,擁抱「美國製造」仍潛藏極高風險,首先,是美國本土的勞動力、土地與電力等生產成本遠高於亞洲國家,因此就長期而言,將生產基地移往美國勢必侵蝕企業的利潤空間。
其次,關稅戰開打以來,標普 500 指數已下跌超過7%,市值損失逾3.7兆美元,美國境內經濟壓力沈重,即便白宮發言人李威特(Jason Miller)宣稱「(川普)基本立場未變」但據外媒報導,在龐大經濟壓力下,川普團隊正思考將部分對中關稅下調至50%~60%。

川普政策搖擺不定,若台灣企業孤注一擲擁抱美國市場,所承擔之投資風險相當可觀,據此,筆者認為台灣企業應避免過早表態或過度押注某一市場,盡可能保留決策的彈性空間。
雖然就短期而言,「美國製造」趨勢難以逆轉,從各大廠近期對美投資額節節上升可見一斑,但就中長期來看,隨著美國內經濟壓力日益沈重,全球供應鏈重組與多邊貿易復甦仍存在一定可能性。
美中經貿脫鉤迫使各國調整自身的貿易體系,台灣也必須正視這波變革,重新審視並調整自身的國際定位,台灣企業唯有保持高度的彈性與前瞻性,在高關稅、高成本及地緣政治風險交織下,取得最佳的平衡點,方能開創全新的發展契機。
論壇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