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關稅不只20% 政院曝4產業衝擊大
台灣定調對等關稅20%為「暫時性」關稅,沒想到8日晚間,行政院經貿辦證實這是「原稅率的額外稅率」,等同比20%更高。日本也是相同作法,但美國承諾退還溢繳的關稅,但台灣尚未有明確的補救措施。
財經中心/綜合報導

行政院證實,關稅新令衝擊國內4產業,以工具機為例,過去出口美國關稅為0%至6%,平均為4%,新制關稅上路後提高至25%;塑膠製品原關稅為0%至7%,平均約5%,新關稅提高至25%;農產品方面,蝴蝶蘭和鬼頭刀原為零關稅,如今面臨20%的課稅壓力。
經貿辦指出,這項政策源自美國總統川普於美東時間7月31日簽署的行政命令,明訂各國對等關稅的計算方式,以產品原MFN稅率再加上行政命令所列對等關稅稅率為準。哪些國家和台灣一樣採疊加關稅計算?「僅歐盟與美國達成協議非疊加計算。」
經貿辦強調,每個國家本身貿易結構不同,各國與美國談判對等關稅狀況及進度都有差異,並重申4月2日美國公布對等關稅以來,多數與美國有經貿往來都用「疊加」計算,因此從4月至7月底各國關稅都是產品原來稅率疊加暫時期間的10%稅率。
根據美國7月31日最新的行政命令,8月7日起瑞士疊加39%、印度25%、越南20%,菲律賓、泰國及印尼皆為19%,韓國是15%。經貿辦表示,依此原則我國關稅為產品原來稅率疊加暫時性對等關稅稅率20%。
經貿辦重申,我方經貿談判團隊已與美方啟動磋商,持續與美國就對等關稅、供應鏈合作及232條款等議題展開協商,爭取更合理的稅率條件,並針對受影響產業提出配套支援措施,降低企業營運風險與出口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