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能源週》全台首輛氫能卡車亮相 聯華林德引領淨零移動
台灣主要工業氣體供應商聯華林德氣體,今(29)日於「2025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登場,以「氫領轉型、碳索永續」為主軸,展出全台第一輛氫燃料電池重型卡車,宣告氫能移動與工業應用正式啟動。
同時,聯華林德也搶先曝光台南樹谷「示範性加氫站」運作影片,展現氫能基礎設施布局成果。現場並邀請林德全球商業化總監暨節能減碳專家Joachim von Schéele博士,首度來台發表專題演說,分享最新氫能製程技術與國際落地經驗。
補齊重型載具版圖 氫能交通邁向實用階段
聯華林德傳播暨企業公關副總苗華山表示,相較於純電動車,氫燃料電池車具備快速加氫、長效續航與高負重等優勢,更適合用於長途運輸與重型載具。
她指出:「聯華林德擁有全台最大氣體槽車車隊之一,這些車輛每天穿梭於全台園區、高速公路之間。引進氫能卡車不只是技術展示,更希望與政府與產業界共同探討法規、檢測及運營規劃,為氫能重型車落地建立標準。」
根據交通部最新政策,氫燃料電池大客車試辦補助上限已從每部1,000萬元提升至2,000萬元,顯示政府對氫能載具的重視。業界預期,氫能物流與商用車將成為下一階段政策推動重點。
工業製程減碳新解方 氧氫燃燒取代天然氣
除交通應用外,聯華林德也展示多項工業減碳技術,特別是氧氫燃燒方案。該技術可靈活調整氧氫比例,逐步取代天然氣,達成減碳與高效燃燒。
聯華林德大宗氣體暨清淨能源副總沈欣儒指出,氫氧燃燒不僅能有效降低碳排,還能提升生產力與產品品質,已獲國內水泥、玻璃與鋼鐵等產業肯定。「這是一條兼顧環保與經濟效益的路。」他說。
林德集團在歐洲已有實績,例如瑞典Ovako Steel煉鋼廠以100%氫氣取代天然氣燃料,透過無需更換燃燒器的設計,成功實現碳中和煉鋼。

國際專家首度來台 分享氫能應用前景
Joachim von Schéele博士在展會期間參與兩場論壇,主題分別為「以氫能推進製程效率與減碳轉型」及「永續佈局 氫能導入有依據」,以歐洲與亞洲的實際案例,探討氫能導入策略。
聯華林德表示,今年擴大參展規模,並攜手華新麗華、金屬中心、CIP哥本哈根基金、神通資科及TÜV SÜD南德集團等夥伴,共同推廣氫能產業鏈發展,打造低碳未來生態圈。
氫能產業鏈成形 聯華林德搶占先機
面對淨零碳排趨勢,聯華林德以氫氣技術與供應鏈整合優勢,從「氫能移動」到「工業製程」,展現氫能應用的多元化布局。
公司表示,將持續深化在加氫站設施、氫氣純化與供應服務的投資,並攜手產業夥伴推動法規標準與示範運轉,為台灣邁向氫能經濟奠定基礎。
「氫能不只是未來,而是現在。」沈欣儒強調,聯華林德將以實際行動推動氫能落地,讓台灣在全球淨零賽道上加速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