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微視下的蔡政府農漁業施政

浮濫的政策補貼造成排擠效應,反而拖緩科研發創新及產業升級腳步,影響農漁產品開拓外銷市場,台灣農漁業競爭優勢逐漸弱化,農漁民真的有過上好日子嗎?

李武忠(農漁經學者)
2023/05/29 14:22
蔡政府農業部門公務預算偏重於福利措施,各種津貼、保險與補助加起來,占總經費的一半以上。圖/行政院提供

蔡總統執政已屆七年,歌功頌德有之,嚴詞批評有之,這在民主自由的多元社會本屬常態,也應受到尊重,須以更大的溝通和包容來化解歧見或誤解,此刻的台灣社會不安躁動,需要的,不是「先進武器」、不是「出兵承諾」,而是團結人心、給國人希望!

2021年,台灣農業初級總產值3275億元新台幣,只佔國內總生產值GDP的1.49%,農業或許不再是台灣經濟的主要貢獻者,但民以食為天、糧安國安、強農國強仍是不變的道理,尤其在全球人口增長、極端氣候變遷、水土資源稀缺、人為汙染破壞、物種大滅絕等衝擊下,想要餵飽人類,農業將繼續扮吃重角色。

當然,這不是傳統農業生產模式所能因應,未來農業規模將不亞於IT、機器人、生技等產業,整個農業從品種、生產技術設備、管理監控、收成、運輸儲運、行銷模式、價格形成機制等,都要升級進化。

農業或許不再是台灣經濟的主要貢獻者,但民以食為天,想要餵飽人類,農業將繼續扮吃重角色。示意圖/民報資料照

除了具備全球視野與科學決策程式的頂層設計(Top-Down Design),行政部門用人、決策及行政效率,更需全面提升,農業高端教育和科研體系也要跟上腳步,這些對台灣是重大挑戰與機會,也是農業部將面對的艱巨任務,可惜蔡執政團隊缺乏這樣的擘畫和執行力!

蔡總統宣稱台灣農民所得已大幅提升,事實是農家所得主要來自「非農業所得」及「政府補助」,農業淨收入僅27.76萬元新台幣,政府施政在為人民謀最大幸福,農民真的有過上好日子嗎?

日本農民年收入約300至 600萬日圓,平均450萬日圓左右,日本人的平均年收入約420萬日圓(92.4萬新台幣),扣除社會保險和稅金後,平均月收入約30萬日圓(6.6萬新台幣),農業收入佔總收入25%,農業外收入占45%,養老金等占30%,農民年收因經營規模和形式而異。

 儘管農漁業問題層出不窮,但因擔心領不到補助,農漁民抗爭請願場景幾乎絕跡。圖:行政院宣布日本食品輸入解禁/行政院官網

蔡總統執政七年來,各種農漁業問題層出不窮,例如開放美萊豬、日本核食進口,農地違法工廠林立、漁場漁業配額受限萎縮、外銷大陸農漁產品遭禁、缺蛋高價、遠洋漁獲遭美國勞動部列入「童工及強迫勞動製品清單」等,但即使如此,農漁民上街頭抗爭的場景幾乎匿跡。

農漁民的心聲幾乎消音,原因之一,是政府「胡蘿蔔與棍棒」並用,聽話的,動輒百億補助給糖吃,不聽話的,「查水錶」嚴格審查,許多農漁民害怕拿不到補助而噤不敢言。

其次,政府一方面大量運用媒體宣傳模糊焦點,安撫民心,一方面收編社會(農漁民)運動團體核心領導群,這些人與當權者妥協,拋棄昔日的理想和初心,讓多數農漁民失去依靠,加之,在野黨沒有上街頭抗爭的能耐與DNA,如今缺地、缺工、缺水、缺電、缺市場「六缺」幾已成常態,台灣農運也進入黯淡時代!

蔡總統洋洋灑灑列出的農政政績,大都集中在農民福利,農業部門公務預算高度偏重福利措施,例如老農津貼、農民健康保險、農民職業災害保險、農業退休儲金、農漁民子女助學金等等,就占總經費一半以上。

然而,政府浮濫補貼卻誘發了排擠效應,拖緩了科研發創新及產業升級的腳步,台灣農漁業競爭優勢逐漸弱化,體現在農漁產品開拓外銷市場的受挫。

政策補貼就像慢性毒藥,一時過癮,長期服用則會傷身甚至命亡,台灣農漁業要穩定向前行,需要改變的力量!示意圖/民報資料照

蔡政府給予的農漁業福利措施,充其量只是給魚吃,無助農業競爭力的提升,台灣農漁民更需要的是給「釣竿」(能自行其力、能養家),教「賣魚」(能獲利、能改善生計),讓務農(漁)有希望,有未來,年輕人才會願意投入該產業,畢竟未來農漁業最需要的,是專業年輕人力的投入,這不是蔡政府施政的優先選項,卻是當前台灣農漁業癥結所在,以及農漁業永續的關鍵。

大量補貼就像慢性毒藥,一時過癮,長期服用則會傷身甚至命亡,繼任者也因不願得罪既得利益者而選擇「蕭規曹隨」。台灣農漁業要穩定向前行,需要改變的力量,而人民(包括農漁民)正是該力量的啟動者,別妄自菲薄,應勇敢站出來告訴政客已經受夠了,要求所有政黨及總統候選人要選票就要傾聽人民的聲音!

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