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風電發展生死存亡年 全面改革拖不得

如果經濟部不停下來審視國產化政策是否需要通盤調整,仍大規模綁定國產化項目,會造成離岸風電產業面臨斷炊的局面。

財經中心/綜合報導
2024/03/23 12:17
國產化發展迄今,已經成為區塊開發風場的「緊箍咒」。圖/陳賜哿攝

台灣從2018年發展離岸風電市場,為促進國內供應鏈產業發展,設定了國產化目標,讓台灣風電產業鍊本土化,同時也提升就業率,雖然「假國產化」風波一時,但不少開發商仍咬牙度過,第二輪的風場陸續完工,就連第二輪最後的兩座競價風場也將在明年海上動工,為第二輪畫下句點。(獨!Vestas恐退出台灣?)

但離岸風電發展到第三輪區塊開發,少了政府躉購費率支撐,又多了競價風場所無須負擔的國產化,呈現了少拿錢多做事的狀況,業內人士向政府喊話,國產化發展迄今,已經成為區塊開發風場的「緊箍咒」,所增加的成本企業買家不願承擔,時則有通盤檢討的必要。

台灣風電產業歷經6年發展,中間遇到疫情年打亂所有風場建置節奏,加之國產化魔咒束縛,風場建置將至少延遲一年以上。

在此脈絡下,許多企業訂有綠電購買目標,例如台積電2030年必須將再生能源比例提升至60%,以台積電一年在台灣一年用電200億度計算,台積電到2030年至少要購買120億度的再生能源。然而台積電在離岸風電目前僅與沃旭大彰化二期風場簽約,預計未來每年可獲得約40億度綠電,遠不足其2030年綠電目標。

然而,因為疫情干擾,台灣在風場建置上所有發電量時程都延遲,如果經濟部不停下來審視國產化政策是否需要通盤調整,仍大規模綁定國產化項目,會造成離岸風電產業面臨斷炊的局面。

舉例來說,水下基礎原本可以從其他區域國家購買,台灣廠商的貴大概六成至八成,且交貨時程也因為是新產業,較為緩慢,若不向其他區域先採購組裝好的零件來補足疫情年的空白,2030年企業再生能源採購勢必難以達標,變成風電、企業界雙輸局面。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