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下白袍「角色扮演」打入病友圈 說服思覺失調患者已長效針劑治療重拾光明人生

由於缺乏「病識感」,根據研究統計,思覺失調症病友首次發病後平均將近1年半才就醫。為了讓病友們即早獲得治療,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精神科醫師脫下白袍走入病友家門甚至街友圈,希望能讓病友們獲得治療、重拾人生。

黃星若/台北報導
2025/05/22 17:13
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精神科醫師脫下白袍走入病友家門,希望讓病友們及早獲得治療。圖/黃星若攝

總覺得有人在監視自己、要攻擊自己,連家中燈光都成了威脅……,這不是科幻劇情,而是一名思覺失調症病友的真實寫照。這名年輕男子因嚴重的妄想與幻聽症狀,堅信住家已遭人監聽,不敢在家過夜,時刻處於高度警戒狀態。為了協助這名病友放下戒心、解決困擾,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的精神科醫師脫下白袍,主動走進病友家中,甚至「角色扮演」化身為風水師造訪,透過專業會談技巧和引導,逐漸成功建立信任關係,讓病友敞開心扉訴說心中恐懼,進而願意接受治療。

「思覺失調症」不是中邪,而是「大腦生病」了,病友常會出現幻聽、感覺遭到迫害等症狀,導致工作及社交能力減退、思考記憶與專注力變差等症狀。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社區精神科主任楊蕙年表示,對病友而言,這些幻覺、妄想相當真實,有別於一般內外科疾病,因為生病部位是大腦,影響判斷力,病友經常難以察覺自己病了,也就是缺乏「病識感」。

根據研究統計,思覺失調症病友首次發病後平均將近1年半才就醫,耽誤及早診斷與治療的時機。台灣社會與社區精神醫學會理事長歐陽文貞表示,研究顯示,超過5成思覺失調症患者在首次住院後一年內有復發風險,若缺乏良好的治療依從性,復發率更高達9成以上,且反覆復發將造成大腦不可逆的退化損害,從而導致家庭負擔與社會成本上升。

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社區精神科醫師陳泰宇指出,思覺失調症的治療方式包括口服藥物與長效針劑,而目前長效針劑除了每月施打,也有每季、每半年施打等更長效的藥物選擇。綜觀國內外趨勢,均已將長效針劑列為第一線治療選項,健保署近年也編列獨立預算,鼓勵醫師與病友或家屬溝通,及早使用長效針劑穩定病情,避免反覆復發導致社會功能下降。

他指出,國內研究發現,若病友改用更長效的針劑,一年內平均住院天數顯著下降超過25天,醫療費用降幅近5成,病友生活品質也獲得大幅改善。國際研究也證實,長效針劑能穩定血液中藥物濃度、提升用藥規律性、降低復發風險,也能減少家屬提醒吃藥所帶來的摩擦與壓力。當病情獲得穩定控制後,病友也更有機會重返校園與職場,回歸日常生活。

「不少思覺失調症患者因身處弱勢,隨著疾病惡化不得已流落街頭,淪為街友。」陳泰宇說,看見飽受精神疾病所苦的病人,醫護們自願脫下白袍,打入遊民圈,每年說服10多名思覺失調症病友接受治療,透過長效針劑穩定控制病情後,這些病友逐漸恢復現實感,不少人都重回家庭,甚至能從事工作回歸社會。

楊蕙年也表示,三總北投分院深耕社區精神醫療已逾數十年,早期由老一輩醫師帶頭「走出診間」,深入社區主動探訪病友,逐步發展出跨區域、跨單位緊密合作的社區行動醫療照護模式。為了照顧更多病友,精神科醫師們使出渾身解數,脫下白袍走進病友家門,甚至打入街友圈,像變色龍般自然轉換語氣與話題,只為卸下病友心防,一點一滴築起信任關係,進而願意接受有效的治療。

她表示,目前分院提供3支便捷無阻的諮詢專線,分別開放給一般民眾、警消人員、衛政社政專業人員使用,期望簡化複雜的轉介流程和長時間等待,讓精神醫療團隊盡快完成初步評估,提供家訪、電訪與緊急送醫等醫療照護服務。也期望透過提升思覺失調症患者的社區精神復健健康知能,從住院醫療體系到社區治療能無縫銜接,使長效針劑在社區治療接受率與持續率能提升。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