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悶耳鳴小心是「耳中風」! 醫提醒:耳中風錯失黃金治療期恐導致永久聽損

耳朵悶悶或耳鳴,別不以為意,這可能是危險的「突發性耳聾」,俗稱「耳中風」的警訊,必須搶時間治療,錯過治療黃金期可能導致永久聽力損失。

黃星若/台北報導
2025/05/21 17:55
藝人梁赫群老婆Stacy(右2)感謝北團隊治癒她的耳中風。圖/台北榮總提供

清晨醒來,突然發現一側耳朵聽不到聲音,還伴隨悶塞感或耳鳴,是否以為只是耳屎堵塞、感冒未癒或睡姿不良所致?事實上,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症狀,可能正是危險的「突發性耳聾」,俗稱「耳中風」的警訊,是一種必須搶時間治療的急症,錯過治療黃金期可能導致永久聽力損失。

突發性耳聾(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俗稱「耳中風」,好發於40至60歲族群,但近年呈現年輕化趨勢,與長期壓力、睡眠不足、免疫失調、血液循環障礙及病毒感染等因素相關。臨床定義為3天內,3個連續頻率的聽力下降超過30分貝,多數為單側發作。

台北榮總耳鼻喉頭頸醫學部耳科主任廖文輝指出,突發性耳聾初期症狀常被誤認為耳屎堵塞或耳壓異常,導致錯失黃金治療時機。他強調:「突發性耳聾是耳科急症,72小時內啟動治療,7成患者有機會部分或完全恢復聽力。若延誤超過14天,治療效果將大幅下降。」

藝人梁赫群的太太、47歲的Stacy今(21)日出席台北榮總記者會,分享了自身耳中風的慘痛經驗。她回憶,去年底某日早上起床時突然右耳聽不清,初期就醫被誤診為耳壓過高,服藥後未見改善,甚至耳鳴加劇,「那種巨大噪音幾乎讓人抓狂」。

輾轉多間診所、針灸治療皆無效,Stacy表示,當時由於接受4劑特殊藥物注射後療效不明顯,病情更加惡化,已無法正常吃飯、工作,連日常聲音都變得難以忍受,情緒極度崩潰,醫師改變診斷認為可能不是耳中風,而是耳內某器官損壞,恐怕無法治癒,直到聽聞有網紅在台北榮總成功治療突發性耳聾,才緊急轉院就診,經詳細檢查確診為「耳中風」,並立即住院接受治療。

在廖主任及醫療團隊悉心照護下,Stacy聽力逐漸恢復,最終完全康復,且右耳聽力甚至優於發病前的左耳,成為罕見的成功案例。回想起那段經歷,至今仍是心驚膽顫,也十分感謝榮總助她搶救聽力。

廖文輝指出,突發性耳聾雖急,但並非絕症,把握黃金72小時啟動治療,是守住聽力的關鍵。為提升治癒率,台北榮總整合8大創新治療策略,包括:

靜脈注射類固醇:減輕內耳發炎反應。

中耳腔類固醇注射:針對重度聽損患者,直接將藥物送達內耳。

個人化整合治療:調整體重、睡眠與生活節律。

AI聽力圖分析:預測病程並調整療程。

「聽力量值」APP:協助民眾居家檢測及治療期間追蹤。

遠紅外線內耳照射:促進耳蝸血液循環與代謝。

聽能復健操:改善頭頸部循環、降低壓力。

突發性耳聾衛教手冊:提供病患與家屬完整資訊與案例分享。

廖文輝指出,突發性耳聾患者在未來5年內罹患腦中風的風險也會增加,提醒民眾絕不可輕忽。尤其在季節交替時期,若出現單側聽力異常、耳鳴、耳悶或聲音失真等症狀,應立即前往大型醫院耳鼻喉專科就診。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