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不等於失望 北醫附醫完成台北首例阿茲海默症單株抗體治療

面對高齡化社會浪潮,失智症已成為台灣重要公共衛生議題,65歲以上失智症人口已突破35萬人,其中七成為阿茲海默症患者。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積極引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最新核可的阿茲海默症單株抗體療法,本周順利完成首位病人治療,也是台北市大型醫院首例,象徵台灣失智症治療正式進入新世代。
北醫附醫院長施俊明表示,隨著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失智症治療是醫界共同面對的挑戰。北醫附醫此次導入單株抗體藥物,從診斷到治療提供完整且安全的醫療流程,讓病患能在疾病早期就接受有效介入,目前首例病人已順利完成施打並進入後續追蹤。
神經內科主任李薰華指出,單株抗體藥物專為早期阿茲海默症設計,可清除腦中累積的類澱粉蛋白斑塊,延緩神經退化,提升生活品質與自理能力。過去患者如欲接受此療法,需遠赴日本或其他國家,台灣在上月正式引進後,病患能在本地完成治療,節省時間與金錢。相較鄰近國家,台灣在療程中特別重視基因檢測,降低潛在風險。
李薰華強調,該療法並非適用所有患者,需透過神經影像、基因檢測與正子攝影等完整評估。若病患疾病已進展至中重度,或未檢出明顯類澱粉蛋白累積,則不建議施打。部分患者因基因帶有APOE4型別,腦出血風險較高,也會評估改採其他治療方式。
為首例病人完成治療的北醫附醫神經內科胡朝榮醫師表示,「失智不等於失望」。新世代療法讓醫療團隊能在疾病初期即介入,提供更多治療選擇與希望。單株抗體的出現,象徵醫學朝預防性治療邁出重要一步。
北醫附醫亦同步建置一站式治療流程,由神經內科、影像醫學部、核子醫學科及藥劑部跨科協作,從初步評估、基因檢測、核磁共振檢查、類澱粉蛋白正子攝影,到藥物施打及後續追蹤,全程均在院內高效率完成,病患無需多次往返各門診,掌握黃金治療時機。
北醫附醫期望透過先進治療與完善服務,為台灣失智症患者及家庭帶來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