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華台共用詞」化解語源爭議/「雞母tshua囝」本字是「帶」

「毛下四點/tshua」表示母雞帶領一群小雞,不失為一個生動的會意字。不僅意味母雞帶小雞,也引申到帶路、帶頭等廣泛「帶領」義,連小孩尿床的「tshua尿」也使用這個同音字。

陳明道(佛光大學名譽教授)
2025/07/04 09:00 2025/07/04 12:19
現在的官版台語辭典也沿用「毛下四點」作為台語tshua的本字。圖/翻拍自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拙文曾探討過一系列台語常用單詞,如「tshue/意為尋找」「tua/居住」「tue/跟隨、學樣」「tiau/達標、附著、上癮」.....,其本字分別為「尋」「住」「趁」「著」……。有讀者來信詢問,華語「帶領」在台語說為tshua(音同台語蔡第六聲),通俗寫作「毛下四點」,字典查不到,打字也打不出來,請問本字為何?

茲答覆並解說如下:

閩南語相關古籍及辭書提出不下十個字,作為tshua的本字,包括導、率、拽、曳,以及多個字典查不到打字打不出來的古僻字眼,如「毛下四點」「上母下子」,而通用的「毛下四點」,古籍竟未收錄,連康熙字典也找不到,直到十九世紀末期福建南安人氏黃謙編寫《彙音妙悟》,才出現這個會意文字,卻未註明出處,不知是否黃氏本人所編造?

「毛下四點/tshua」表示母雞帶領一群小雞,不失為一個生動的會意字。《台日大辭典》的雞字條有「雞母chhoa (即tshua)囝/ke-bo tshua kiaN」一詞,意為母雞帶小雞,其中chhoa雖未寫為「毛下四點」,但該典另有「毛下四點」字條,列有「毛下四點+路」「毛下四點+頭」「毛下四點+尿」等詞目,分別唸tshua-loo/tshua-tau/tshua-lio,可見「毛下四點/tshua」不僅意味母雞帶小雞,也引申到帶路、帶頭等廣泛「帶領」義,連小孩尿床的「tshua尿」也使用這個同音字。現在的官版台語辭典也沿用「毛下四點」作為台語tshua的本字。

筆者從語言學的進路去考察,發現台語tshua無論是指母雞帶小雞,或是其他帶領義的本字,不外是一個「帶」字,近在眼前的平實語源無人識,卻編造出那麼多個不必要和古僻的字眼,徒增閩南語書寫亂象以及學習上的困難,究其原因,是古代由漢語「帶」轉讀河洛閩南語tai及 tua,輾轉變音為tshua,此一過程缺少文獻記錄,而後代學人又無語言學知識作為語源研究的依據和指引,結果難免閉門造車。這個批評也適用於「帶/tua及tshua」以外很多閩南台語語源研究上面。茲解說如下:

台語研究先賢劉建仁先生曾談到,華語「帶路」「帶頭」「帶孩子」的「帶」,台語都說為tshua,可見漢字「帶」和台語引導義的tshua有相當大的對應性,帶路、帶頭的「帶」都是引導、帶領的意思,與台語tshua的詞義相符,「帶」字會不會是台語引導義tshua⊦的本字?這是劉氏提出的問題意識,如果他給予肯定的回答,將是台語語源研究上的重要發現。

劉氏文章標題〈帶路雞(ts‘ua⊦-lɔ⊦-ke )──(台灣習俗之一)〉,「帶路雞」唸tshua-loo-ke,而不是tua-loo-ke,顯示劉氏似認同台語tshua的本字是「帶」,可圈可點,可惜他又認為這是有疑問的,他說:

「“帶路雞”台語叫做 ts’ua⊦-lɔ-ke,ts’ua⊦是引導、帶領的意思,相當於國語的“帶”,但“帶”字是不是就是台語引導義 ts’ua⊦ 的本字,頗有疑問,因為“帶”字在台語的文讀音是 tai,白讀音是 tua,和 ts’ua⊦ 有一段距離……。」【註】

帶路雞。圖/取自國家文化記憶庫

劉氏的疑問是,台語「帶」文讀tai,白讀tua,跟帶領義的tshua有一段距離。另方面,他引述《廈英大》說,廈門話的「導」白讀tshua,是引導義,故「台語引導義 ts‘ua⊦ 的本字應該是“導”字」。

此外,他考察「率」的古代音韻,與tshua相仿,故認為台語tshua也可能是由「率」轉音而來,而「率」又有帶領義,因此台語tshua本字也可能是「率」。

對於劉氏的見解,筆者提出以下商榷和辨正:

華語「帶路」「帶頭」「帶孩子」的「帶」不僅跟台語tshua有很大對應性,如劉氏所言,而且跟台語「帶/tua」有很大對應性,何止對應而已,更是同字同義,換言之,華語「帶路」「帶頭」「帶孩子」「帶隊」…….台語都可照唸(帶字唸tua),華台語義及語用皆同,此即筆者提出的「華台共用詞」概念,據此確認「帶」是台語本字,可唸tua,亦可唸口語化的tshua,「帶」由tua轉唸 tshua,只是口語化的不同,並非另有一個漢字在「帶路」「帶頭」「帶孩子」的文脈及語境下唸tshua,也就是說,tua與 tshua是同一個字,即「帶」。

其次,「導」在早期閩南台語可白讀tshua,是由帶領義引申的訓讀音(即因「導」有帶領引導之義而賦予tshua之音),唯語用有限,僅用於少數詞語,如「引導」,除正讀in-to外,還可唸為口語化的in-tshua,然而現今年輕世代已不這麼用,「導」就只正讀to,相隔近百年的兩部官版台語辭典的「導」字都不唸tshua。「帶路」「帶頭」「帶孩子」「帶隊」,無論是華語或台語,都不能寫作「導路」「導頭」「導孩子」「導隊」,可見「導」閩南語古音雖可唸tshua,但並不能融入現實語用環境,亦即不能作為台語tshua的本字,如劉氏所推想。

「率」也一樣,雖有帶領義,古代「率」也可能有仿似tshua的讀音,如劉氏所考證,但各閩南台語辭典的「率」都不唸tshua,現今華語和台語也都不能寫為「率路」「率頭」「率孩子」「率隊」,可見「率」唸tshua已與現實語用環境脫節,自亦不能作為台語tshua的本字。

順便一提,多本閩南台語辭典把「娶/tshua」與帶領義的「毛下四點/tshua」混為一談,以為這兩個同音字可以互用,凸顯偏好同音字的不良習慣,以及欠缺嚴謹的治學態度。按「娶」古文作「取」,是「迎取」義,後來才加女字成為「娶」。日文「娶る」唸metoruめとる,即是「取女」之義,與「帶領」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日本語文界能正確理解並尊重漢文傳承,使自家語言文化得到源頭活水的滋潤,值得台語文化界借鏡和效法。

圖/取自維基詞典

結語:探尋台語語源和本字,不能只重考證古代的音韻和字義,應從現代台語的文脈和語境去審視台語詞彙的語義及語用,尤其應從跨語比較研究的視野,去探尋閩南台語與華語及客家台語等姐妹語言的共用詞彙,從中可發掘閩南台語的正確或正當合理的本字。如本文依帶領義的華台共用詞「帶」,確認其為閩南台語tshua的本字;另拙文依閩客共用詞發掘諸多閩南台語本字,如「悿/閩客皆唸tiam/疲累」「尋/tshue/尋找」「伸/tshun/剩餘盈餘」「儘採/tshin-tshai/隨便隨意隨和」「恁樣或恁呢/an-ne/這樣或這麼」……。這些依語言學原理確認的本字,都是平實可解、正當合理且契合現代需要的活文字,當有助於重建台語文書寫系統,以利母語的教育和推展。

【註】參見劉建仁著,〈帶路雞(ts‘ua⊦-lɔ⊦-ke )──(台灣習俗之一)〉。

論壇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