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電危機】批政府「不缺電說」 工總:廢核後電從哪裡來?

近年台灣缺電問題不斷浮現,供電備轉率屢屢跌破警戒,台電機組又從南到北接連故障,凸顯供電系統的脆弱,即便如此,政府仍一再強調「2032年前不缺電」,對企業而言根本是「自欺欺人」,因為再生能源進度嚴重落後,天然氣存量僅有14天,一旦遇上突發事故,供電穩定根本無法保障。工總在今年發布的白皮書中就反問:「實現非核家園後,如何補足廢核的電力缺口?電從哪裡來?」
再生能源進度落後 政策目標難達標
工總指出,政府提出「減煤、增氣、展綠、非核」的能源轉型策略,但實際執行進度遠遠落後。根據白皮書揭露,2024年台灣發電結構仍有高達82%依賴化石燃料,其中燃煤39.3%、燃氣42.4%、燃油1.4%,核能僅佔4.2%,再生能源則只有11.6%。
白皮書直言,原本規劃2025年再生能源要達20%,如今延後到2026年11月才能達標,這代表整體能源轉型「大幅落後時程」。工總痛批,能源結構問題依舊嚴峻,口號喊得再響亮,也掩蓋不了進度落後的現實;工總理事長潘俊榮更憂心地說:「AI產業帶動電力需求暴增,政府若不務實檢討能源政策,將拖垮台灣產業發展。」
批政府「不缺電說」 企業只看到風險
政府近年多次對外宣稱「到2032年前不缺電」,但工總直言,這種說法只會讓產業界更加不安,並在白皮書指出:「再生能源發展不如預期,政府雖表示2032年前不缺電,對企業而言就是存有不確定的風險。」
潘俊榮也說:「政府喊不缺電,企業卻只感覺到風險。」並強調,天然氣安全存量僅14天,一旦供應中斷,台灣電網將立即陷入危機,若電力不穩,產業投資信心必然受創,台灣競爭力將面臨根本性威脅。
廢核後電從哪裡來?
工總指出,核能具備低碳、穩定、電價合理的特性,國際趨勢也早已轉向支持核電。去年COP28會議上,就有20多個國家承諾在2050年前將核能擴大三倍,作為減碳與能源安全的核心手段。
潘俊榮直言,台灣民意其實並未完全排斥核能,去年的公投結果已經顯示社會接受度存在空間,「在安全無虞的前提下,政府應盡速完成核電廠安檢,研商核三延役,甚至討論核電重啟。」他強調,不能再一味排斥核能,並反問:「若台灣進入非核家園後,電從哪裡來?」
電價上漲壓力逼近
工總在白皮書上更點名,台電財務黑洞若不解決,電價上漲已是必然。近3年電價累計漲幅已達4成,卻依舊無法填補台電龐大赤字,「政府以千億補貼填補台電虧損,只是『無底洞式挹注』,治標不治本。」
潘俊榮也提醒,目前工業電價已高於台電售電成本,再繼續調漲,只會壓垮產業競爭力。
氫能與新技術 未來仍遙遠
至於被寄予厚望的氫能,工總坦言,必須認清現實困境。目前綠氫成本過高、灰氫又必須搭配碳捕捉技術,基礎設施與法規仍嚴重不足,若沒有配套,氫能短期內無法大規模取代傳統能源,呼籲政府應加快法規與基礎設施建設,並提供補助誘因,才有機會推動新技術落地。
工總在白皮書強調,能源轉型不是喊口號,而是要務實檢討政策執行的落差。與其沉迷在「不缺電說」的保證,不如正視廢核後的缺口。潘俊榮直言:「能源政策必須徹底翻修,否則產業發展與民生經濟都會付出沉重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