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世代基因定序即日起納健保 19種癌別適用 2萬多名癌症病人受惠

「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NGS)」即日(5/1)起正式納入健保給付,適用19種癌症,每人每癌別終生給付一次,健保署預估每年約2萬多名癌症病人受惠,挹注經費約3億元,接軌癌症精準醫療趨勢。然而究竟什麼是次世代基因定序?適用對象與癌別為何?
◎ 什麼是次世代基因定序?
次世代基因定序(NGS)又稱為第二代定序、高通量定序,是能快速偵測大量基因變異,幫助臨床快速挑選合適的癌症標靶用藥。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王喬弘表示,次世代基因檢驗技術是一種高通量的基因檢測方法,它能夠同時檢測大量基因的異常。
王喬弘說,NGS的技術原理,是將DNA或RNA分割成小片段,對這數千到數百萬個小片段進行同時定序,這些片段產生大量數據後,透過電腦運算進行組合,最後生成完整的核甘酸序列,有了這些序列,就能找出病患異常及造成細胞不停分裂的基因。
◎次世代基因檢驗在癌症治療中的應用是什麼?
NGS 應用在實體腫瘤上,可幫助後續對應藥物治療選擇;用於血液腫瘤上,則是對應診斷、是否採取骨髓移殖計畫等。
精準治療:通過次世代基因檢驗,醫生可以確定患者腫瘤的特定基因變異,從而針對性地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如此可以提高治療的有效性,還可以減少治療的副作用。
預測療效:基於患者的基因訊息,醫生可以預測不同治療方案的療效,從而選擇最有可能取得良好治療效果的方案。有助於避免無效的治療,減少浪費。
監測疾病進展:通過定期進行基因檢測,醫生可以及時發現腫瘤細胞的變異,並及早調整治療方案,以防止疾病進展。
◎次世代基因檢驗的優勢是什麼?
快速高效:與傳統的基因檢測方法相比,次世代基因檢驗具有更高的通量和更快的速度,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大量檢測。
高靈敏度:次世代基因檢驗能夠檢測到非常低水平的基因變異,具有更高的靈敏度和準確性。舊有的基因檢驗技術,可能會無法檢測到一些真實帶有癌症基因的病患,次世代基因檢驗能大幅減少誤差。
多樣性:次世代基因檢驗可以同時檢測多種基因的異常,為醫生提供更豐富的訊息,有助於制定更全面的治療方案。
◎ 哪些癌別可納入NGS健保給付?
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表示,目前適用 NGS 癌別共 19 種,包含 14 種實體腫瘤與 5 種血液腫瘤,前者每年新發生的患者約 2.5 萬人、後者約 6000 人,共 約3 萬人可受惠。
實體腫瘤
非小細胞肺癌
三陰性乳癌
卵巢癌/輸卵管癌/原發性腹膜癌
攝護腺癌
胰臟癌
NTRK基因融合實體腫瘤
肝內膽管癌
甲狀腺癌
甲狀腺髓質癌
大腸直腸癌
泌尿道上皮癌
黑色素瘤
腸胃道間質瘤
胃癌
血液腫瘤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
高風險的骨髓分化不良症狀群(MDS)
急性淋巴芽細胞白血病(B-ALL及T-ALL)
B細胞淋巴癌(BCL)
T或NK細胞血癌與淋巴癌(NKTL)
不過,大腸直腸癌、泌尿道上皮癌、黑色素瘤、腸胃道間質瘤及胃癌,專家會議共識為提升健保給付效益,將採單基因檢測,近期相關醫學會已依新增修訂診療項目流程提出申請。
◎ NGS 如何給付?申報條件為何?
由於NGS 檢測方法多元、基因位點多寡及病人需求等各有不同,成本都不相同,檢測基因數的多寡也會影響價格,因此將採健保定額給付、民眾自付差額的方式。
健保3種定額給付分別為:BRCA基因檢測支付1萬點、小於或等於 100 個基因位點的檢測(小套組),給付 2 萬點、100 個以上基因位點(大套組)則是給付 3 萬點。
考量各癌別檢測時機不同,每人每癌別可終生給付一次。不過要注意的是,並不包含癌症轉移,僅確診第 2 種癌症時可以再使用,且差額需由病人自付。
另外健保署也表示,為確保檢測品質,限「區域級以上醫院」或「癌症診療品質認證醫院」申報,且必須為衛生福利部核定之實驗室開發檢測(Laboratory Developed Tests,LDTs)施行計畫表列醫療機構,並要求醫院須自行設立或跨院聯合組成分子腫瘤委員會(Molecular Tumor Board, MTB),以促進臨床跨領域合作,為不同適應症的癌症病患提供精準、個人化的治療策略。
王喬弘表示,次世代基因檢驗納入健保,意味著政府對於個體化醫療的重視以及對於癌症治療的新思維,也代表未來能給癌症患者更多的治療選擇。但他也指出,檢驗技術的普及還需要時間和努力,期待未來有更多的研究和投資,進一步推動這一技術的發展,以期讓更多癌症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