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報農民曆-小寒2】「小寒」不寒? 氣候變遷和聖嬰年影響 今年冬天也將會是暖冬

1月6日是節氣「小寒」,正是冬天進入最寒冷的時候。不過今年受到聖嬰現象影響,朝暖冬發展。不過「小寒」不寒的暖冬,不代表沒有寒流,氣象署請民眾多留意天氣狀況,小心感冒。

黃星若/台北報導
2024/01/08 06:46
今年小寒雖不寒,暖冬還是會有寒流發生!圖片設計/佳佳

1月6日是節氣「小寒」,一般來說,小寒處在冬季最冷的三九天前後,正是寒冷的時候,從俗話「冷在三九」、「小寒大寒,冷成冰團」的說法就可知。不過因為氣候變遷,「暖冬」頻率逐漸增加,中央氣象署表示,今年冬天受到聖嬰現象影響,整個氣候走向也朝暖冬發展。

聖嬰影響年 冬季大多為暖冬

氣象署表示,根據全球海溫和大氣環流監測資料顯示,目前為聖嬰發展的狀態,而在聖嬰發展年的隔年1月至3月台灣各地有溫度偏高、雨量偏多的特徵,因此預計未來一季台灣地區氣溫預報正常至偏暖、雨量預報正常至偏多的現象。

聖嬰現象與台灣氣候的關係。圖/中央氣象署提供

聖嬰現象讓冬天不冷了?小寒大寒不再寒?中央氣象署氣候預報科科長羅資婷指出,每次聖嬰發展對台灣影響都不一樣,但依據統計數據分析來看,可推斷出聖嬰年影響的冬季大多是暖冬的結論。

氣象署的資料統計了台灣從1951年到1918年的聖嬰年,分別在15個測站的冬季平均氣溫,結果均顯示冬季平均氣溫有偏暖特徵,其中有11站(南部、東部)的偏暖在氣候統計上具顯著性,即使較不具顯著性的北部5個站,整體平均而言也是偏暖的。

台灣在聖嬰年的溫度統計,顯示多為暖冬。圖/中央氣象署提供

所謂的「聖嬰現象」,通常發展於春末夏初,在秋末冬初時達最強,而在隔年春季開始減弱,通常平均每隔2到5年會發生一次。當聖嬰現象出現時,台灣的氣候也會受到影響,包括:「氣溫上升」,冬季增暖、夏季偏熱;「雨量上升」,西部地區出現較多水氣,冬季降雨及隔年的春雨都會增多。

不過羅資婷也指出,根據1951到2023年冬季11個平地站平均氣溫距平資料顯示,台灣從1988年起,即使沒有聖嬰現象,整體冬季氣溫也大多是偏暖的「暖冬」。

1951到2023年冬季11個平地站平均氣溫距平。圖/中央氣象署提供

暖冬 還是會有寒流發生!

有些人也不禁質疑,不是說是暖冬嗎?但前幾天氣象署也說有寒流來襲,又是為什麼?對此羅資婷表示,「暖冬不代表不會有寒流!」依據氣象署的定義,寒流是指「台北站當日最低溫 ≦ 10℃」,表示在冬季中有某幾天很冷;暖冬則是指冬季平均氣溫高於氣候平均值。因此這兩者並不衝突,即使整個冬季的平均氣溫較高,還是可能迎來幾個冰冷刺骨的寒流事件。

以過去2008到2009年冬季和2019到2020年的暖冬為例,還是有冷颼颼的寒流發生,甚至在 2008 到2009 年發生了3次寒流事件,其中一次台北站氣溫甚至下探 6.4℃!

暖冬還是有寒流事件會發生!圖/報氣候-中央氣象署臉書

而在2019到2020 年冬季的每日最低氣溫變化中,即使這年冬季台北站平均氣溫為 18.6°C,比近 30 年(1991到2020)氣候平均值 17.2°C 還要偏高,冬季均溫是歷年的前10%暖,偏暖天數明顯多於偏冷天數,但期間仍有寒流發生,最低溫僅7.1℃。

根據過去氣候歷史事件資料顯示,聖嬰現象的環境條件,容易提高台灣冬天偏暖的機率,但暖冬不代表不會有寒流出現,但即使有寒流來襲,整體氣溫較氣候平均值是相對偏高的趨勢。就像2016年是偏暖的聖嬰年,仍出現了連台北都飄雪的「霸王寒流」。

因此,今年小寒雖不寒,大家還是不能掉以輕心,因為「暖冬」和「寒流」看似矛盾的狀態,卻會同時存在,氣象署請民眾要多留意天氣狀況,還是要多注意保暖,以免感冒!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