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報農民曆-小暑1】小暑保健全攻略:防中暑、調飲食、三伏貼養生一次搞懂

7月7日是「小暑」節氣,雖說小暑非最熱時節,卻是人體與自然環境互動關鍵時期。中醫師建議,適當避暑、清淡飲食,並可配合三伏貼,有助調整體質、提升免疫力,養生於未病之時。

黃星若/台北報導
2025/07/07 12:29
雖然小暑還未進入酷熱高峰,但炎熱天氣已逐漸顯現,一定要小心中暑。圖片設計/佳佳

小暑

宜:養心補水

忌:過度曝曬

今日是24節氣中的「小暑」,俗諺說:「小暑過,一日熱三分。」也就是說,小暑為一年中最炎熱時段的開端,從這天起,氣溫日漸升高,直至大暑達到高峰。中醫師提醒民眾,雖然小暑還未進入酷熱高峰,但炎熱天氣已逐漸顯現,一定要小心中暑,也不妨在即將到來的三伏天中,利用「三伏貼」做好冬病夏治的保養。

瀚威中醫診所中醫師陳耑至表示,小暑時節已過了梅雨季節,晴天時可以把衣物、棉被拿去曬曬太陽,紓解悶熱潮濕的氣息。不過此時台灣已開始進入颱風季,加上海島型氣候影響,午後常出現強對流天氣、雷陣雨,也常有高溫高濕的情況,建議民眾留意氣象資訊,防範颱風與午後雷陣雨,以免因風邪與悶熱濕氣造成身體損傷。

小暑後大地的熱氣漸漸往上釋放,雖然還不是最熱的時後,但炎熱已讓人開始吃不消,陳耑至建議大家最好「伏居」,不要長時間在強烈陽光下活動曝曬,以免中暑,也要注意多補充水分與電解質。

陽暑 vs 陰暑:中暑分型對症處理

炎熱的天氣讓中暑患者增加,中暑是由於高溫、濕熱環境下,人體無法有效散熱所造成,會出現頭暈、噁心、口乾舌燥、倦怠乏力等症狀。除了保持涼爽環境與攝取足夠水分外,中醫也針對不同體質提供調理方法。

在中暑的治療上,中醫主要可分成「刮痧」治療和「中藥」治療。其中很常見的「刮痧」,主要是透過刺激皮膚促進血液循環,幫助體內熱氣濕氣排出,從而緩解中暑的症狀,比較要注意的是刮痧的時機和手法,不是所有中暑的人都適合刮痧,看看體質和臨床的症狀,一般來說,體質虛弱、孕婦、65歲以上且服用三高藥物的老人家、幼稚園以前的小朋友,都不適宜刮痧。

陳耑至說,刮痧帶動氣血運行較大,一般通常以活動過度、陽氣上浮、體質不虛的「陽暑」患者較適合。不過要刮痧前最好還是請中醫師判斷,尤其是有在服用抗凝血劑的人、服用類固醇導致皮膚比較薄的人,對刮痧的耐受性並不高,此外刮痧主要會在有重要血管的頭頸部,因此還是由中醫師判斷進行比較安全。

另外,中藥也是中醫治療中暑的良方,由於暑傷氣津,「清暑益氣湯」正是中醫治中暑常用的方劑,主要功能在:清暑去濕,益氣生津,十分適合體質虛弱且體內有熱氣卻流不出汗的「陰屬」患者。

小暑飲食原則:清淡為宜、溫和消暑

而小暑的飲食原則,以清淡為宜,應避免油炸、辛辣、過度冰冷的食物,以免增加體內濕熱或損傷脾胃功能。另外也建議多喝水,成年人每日約補充2000c.c.,可選擇消暑食材如冬瓜、絲瓜、苦瓜、綠豆、仙草等,另外雖說小暑是芒果的盛產季,但皮膚容易搔癢者、糖尿病患者,都應節制攝取,建議吃半顆為宜。

◎推薦消暑甜品:仙草蓮子湯

材料:仙草凍、蓮子各50克
作法:蓮子泡水4小時後加水煮沸,轉小火煮40–50分鐘至熟爛,加入冰糖再煮3分鐘後關火,加入仙草凍拌勻即可。
功效:清熱、解暑、補氣安神。仙草性味甘、寒,具有清熱、解渴、涼血的功效;蓮子性味甘、澀、平,具有補脾止瀉、清心養神的功效。

三伏天與三伏貼:夏日調養體質的黃金時機

小暑節氣後,即將進入一年中最熱、陽氣最旺的「三伏天」,適合透過「冬病夏治」的方法來調理身體。

陳耑至表示,三伏天是夏至過後第3與第4個庚日,以及立秋後第一個庚日,時間長達30到40天。今(2025)年三伏天時間:分別是:初伏:7月12日起;中伏:7月21日起;末伏:8月10日起到8月18日。

三伏貼是將溫熱性中藥製成藥餅,敷貼在膀胱經上的特定穴位,達到:疏通經絡、溫肺止咳、緩解氣喘、鼻過敏、改善體質虛寒、手腳冰冷等問題。有研究證實,連續3年進行三伏貼,對氣喘過敏的療效非常好,建議連續3年配合三伏貼與冬季的「三九貼」,調理效果更佳。

要注意的是,感冒發燒、喉嚨發炎者、皮膚容易起水泡、蟹足腫體質者、孕婦、嬰兒、心肺功能不佳者,不適合進行三伏貼;且在貼敷後要避免直吹冷氣、日曬或劇烈流汗,以免造成穴位刺激,當天也要避免冰品、生冷食物,保持水分攝取,並觀察貼敷部位反應,有不舒服隨即和醫師反應。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