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報農民曆-大暑2】大暑到 注意熱帶擾動恐轉為颱風 颱風冷知識報你知!

7月22日「大暑」節氣來臨,雖然名為炎熱的「大暑」,但全台各地受到低壓帶與颱風外圍雲系影響,大氣環境不穩,天氣持續多變;南方海面的熱帶擾動「97W」也正在發展中,中央氣象署不排除其在週四、週五增強為颱風「范斯高」,提醒民眾務必留意後續天氣變化,是否影響到「大罷免」也持續觀察中。
氣象粉專「天氣風險 WeatherRisk」指出,今、明2天台灣仍位處低壓帶範圍內,大氣條件不穩,即便水氣略減,仍容易出現局部對流性降雨。風向轉為東風至東北風,迎風面的北部與東半部將出現地形性降雨,天氣以多雲到陰為主;中南部則多雲為主,午後有局部雷陣雨機會。氣溫方面,北部與東部約25至31度,中南部高溫可達33度以上,天氣悶熱,外出請注意防曬與補水。
古諺說道:「大暑熱不透,大水風颱到」,意思是指如果大暑天氣不熱,則會有颱風及大水來臨。由近日天氣來看頗為接近,因為雖說整體還是悶熱,但降雨也讓天氣呈現多雲到陰,因此沒有炙熱的艷陽,而本週也要注意可能形成的颱風。
值得關注的是,天氣風險分析師吳聖宇表示,位於台灣東南方海面的熱帶擾動97W目前正逐步發展,結構雖尚未穩定,但具備發展為熱帶性低氣壓甚至颱風的潛力。若條件成熟,未來2至3日內可能生成颱風「范斯高」,並於週五前後最接近台灣。根據初步模擬,未來可能出現兩種路徑:一為北上朝琉球方向移動,另一則是更靠近台灣東北部外海。
不過,由於目前擾動結構仍相對鬆散,發展強度與移動路徑仍具高度不確定性,需密切觀察後續變化。但無論哪一種,週四至週五起,北部、東半部及北部近海將有間歇性降雨與風勢增強的機會。即使週末期間(26至27日)熱帶系統逐漸遠離,但台灣地區大氣依然不穩,午後對流雲系仍旺盛,山區與內陸地區將有短時強降雨或雷雨發生機會。
專家提醒,大暑雖名為「酷熱」代表,但隨著全球氣候異常,台灣此節氣常伴隨午後雷雨、颱風或熱帶系統來襲,是高溫與暴雨交錯發生的高風險期。建議民眾近期外出攜帶雨具,並持續關注氣象局與專業預報單位發布的最新消息。
另外,由於大暑節氣過後仍屬颱風盛行的季節,關於颱風,你有多少不知道的「冷知識」?
◎颱風預報綠色範圍不是颱風大小!
日前一名網紅在社群媒體發起行業冷知識討論,結果引出氣象粉專「台灣颱風論壇」現身留言,曬出颱風預報圖揭秘表示,「預報圖裡墨綠色的是路線誤差範圍,不是颱風愈來愈大!」粉專並透露,如果看到墨綠色範圍越來越大的時候,就代表氣象署對預測越沒信心。

◎颱風名字誰來定?台灣竟沒命名權?
自2000年起,由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海域國家或地區中14個颱風委員會成員(柬埔寨、中國、北韓、香港、日本、寮國、澳門、馬來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菲律賓、南韓、泰國、美國、越南),各提供10個名字,由此140個名字輪流命名,由於西北太平洋一年平均約有25至26個颱風形成,因此命名列表大約5至6年會用完一輪,就會再重新輪一次。台灣並沒有命名權。
◎颱風也會被除名!
由於颱風名字是由140個名字輪流命名,但若該颱風在某些地區造成嚴重災情影響,就會由受災最嚴重國家的氣象機構提議除名,空缺則由原先命名的國家遞補上。
以「山陀兒」颱風為例,曾經有2個前身,分別為「榴槤」、「山竹」,但「榴槤」颱風2006年在菲律賓造成1400人傷亡遭永久除名,改名為「山竹」後,又在2018年重創菲律賓、中國華南沿岸和香港,再度被永久除名,接著才又改名為「山陀兒」。
◎颱風越大颱風眼越小!
颱風眼是颱風環流中氣壓最低之處,形狀大部分呈圓形、橢圓形、卵形和多邊形等形狀,即使是同一颱風,於不同時刻,其眼的直徑也不同。但在大多數情況下,颱風眼的大小是隨颱風強度變化的,通常越強的颱風,颱風眼會越小且更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