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峙維專欄】看場合和身分說話就不會糾結什麼字該怎麼唸了

PTT論壇上有鄉民發問,「email的@大家都唸什麼」,網路媒體紛紛報導,並指出@不叫小老鼠,正式名稱是commercial at,台灣人都錯了。這很重要嗎?那麼,誰來訂定正確的讀法?重要與否又是對誰而言?

陳峙維(前台大音樂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自由作家)
2024/04/01 06:53
日前有教師在臉書發起「誰再把mL (毫升) 念『莫』,就把誰當掉」的活動,希望大家正確讀出millilitre。圖/shutterstock。

清水高中有一位生物老師,因為學生總是把容量單位mL唸錯,日前在臉書發起「誰再把mL (毫升) 念『莫』,就把誰當掉」的活動,希望大家正確讀出millilitre。沒過幾天,PTT論壇上又有鄉民發問,「email的@大家都唸什麼」,網路媒體紛紛報導,並指出@不叫小老鼠,正式名稱是commercial at,台灣人都錯了。這很重要嗎?那麼,誰來訂定正確的讀法?重要與否又是對誰而言?這讓我回想起兩個經歷。

小時候,還在唸高中的大舅偶而會帶我這小外甥去跟他同學鬼混,有幾位經常講一些我有聽沒有懂的話。小孩子記性好,我都會記下一大串的對話,回外婆家之後再偷偷問大舅,有些至今還記得。例如:「昨天搬高了,沒先妥一下就撇管子,剛好又帶了長青,遇到便條,直接進宮。我是沒在馬戲,戴帽子的不知哪個萬的,讓他飄荷葉來,先掛順風給老佛。」後來我自己唸高中的時候,這些話就只在影視劇作中才聽得到了。

我上大學的時候留著一頭長髮,常去美髮店洗頭,設計師或助理間的對話一直很感興趣。由於他們音量總是很小,我全神貫注,所以至今都還記得。例如:「那個靶子勞駕已經汪過了,再按一下,先不要滑。沈號勞師還在拉那個勞瘦的老離子,不然靶子閃勞點,等一下恰把大家都沒勞房。我剛才勞保了A個,先出剎去恰細仔一下。」我現在依然留著長髮,但髮量越來越少,已經不去美髮店洗頭了,不知道他們是否還有類似的對話。

當年大舅同學講的是眷村年輕人的黑話,而美髮店員工說的則是他們業界的行話,跟他們混熟也就慢慢聽懂了。在那個沒有估狗或維基百科的年代,除非是圈內人,或經常與他們往來的熟人,才有機會學上幾句,否則聽得一頭霧水的局外人,想問不敢問,想查也不知從何查起。或許這兩段回憶與mL和@怎麼唸沒有直接關係,但同樣的道理,誰規定要說這些暗語的?對不相干的路人甲乙丙來說,他們談什麼很重要嗎?

mL和@當然有正式的名稱,學校考試得這麼寫才能得分,國際記者會得這麼說才得體,但眷村年輕人聚會、美髮店員工閒聊,也需要「正確」唸出mL和@嗎?字詞語句如何使用,與使用者、使用目的、使用情境有很大的關係。國家訂定語言文字標準,教科書提供術語規範,有其必要性。學校機構、政府部門、傳播媒體肩負教育與示範責任,當然應該遵循。然而,對語文有自己慣常用法的一般民眾與特定族群,撇開考試和公文,標準和規範也只是參考。

雖然不能總以「語言是用來溝通的,聽得懂就好」來為讀錯音、寫錯字開脫,但糾錯改正必須看場合,更必須尊重特定族群的慣例。化妝品專櫃、食品業的朋友把mL說成mall,只是不想唸出M和L兩個字母,更不管也不想知道原文是milli和litre。如同提及傷患「到院前死亡」,救護人員或媒體記者也沒有人會捨OHCA,而完整說出一串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特定領域的台灣人說「mall」不也是這樣?

台灣民眾把@叫小老鼠,只是就外型取個暱稱,何須討論正確與否?網路媒體口徑一致,用諸如「專業唸法曝光」、「內行揭正確唸法」吸睛標題,指出@正式名稱為commercial at,不過是互抄新聞,根本沒有一家盡媒體責任去考證。其實@也稱作at sign、at symbol,更因為用在電子郵件地址,還稱為address symbol。其他國家有更多有趣的暱稱,如白俄羅斯人稱蝸牛、荷蘭人稱猴子尾巴、希臘人稱小鴨,也不曾聽聞哪一國的媒體指責民眾唸錯了。

我曾讀過這樣一段論文,剛好可以說明上面我談的,字詞唸法和意義視情境而有所變化:「在任何場域中,當去脈絡的符碼背後所象徵的主體性不再,致使觀者無法擺脫過譯的情結時,唯有透過流動性的平衡,才能保證意義的再現。」哪天我再去洗頭,發現多了幾個我聽不懂的行話,我會跟設計師說:「過了二十幾年,你們又發明了幾個暗號,其他同行也這樣說嗎?」而不會用這一段假俳(ké-pai)的話來展現什麼。

專欄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