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總發布2025白皮書 點出四大當務之急

今(2)日工總公布《2025年工總白皮書》,工總理事長潘俊榮表示,在全球經貿局勢動盪、AI科技快速崛起、減碳壓力與能源需求升高等背景下,台灣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建議政府可從「推動危老都更,擴大內需」、「協助業者因應新局下進出口的挑戰」、「務實解決全面缺工問題」及「檢討能源政策,並穩定工業電價」四大當務之急施政,振興經濟,發展民生。
危老都更擴大內需 帶動產業鏈發展
潘俊榮指出,國際局勢不確定性升高,台灣必須透過內需來穩定經濟增長。目前全台屋齡超過30年的住宅超過400萬戶,普遍存在耐震與安全疑慮,若能加速推動危老重建與都市更新,不僅可改善居住安全,也將帶動營建、製造、服務等上下游產業。
潘俊榮表示,建築容積獎勵是促使屋主與開發商投入的關鍵誘因,因此呼籲中央與地方政府攜手合作,提升誘因並簡化程序,加速都更進程。他強調,都市更新不僅關乎居住品質,更是刺激經濟的重要動力,若要有效推動政策,應整合土地利用、建築安全與金融支援等面向,以形成完整的政策鏈條,如此一來,不僅能化解老屋風險,更能藉由龐大的投資效益,支撐台灣經濟在國際動盪中維持韌性。
進出口挑戰升高 籲加強供應鏈與貿易救濟
而在美國重啟高關稅、推動再工業化的情勢下,台灣企業海外布局壓力日增。工總呼籲,政府應積極推動台美避免雙重課稅協定,避免企業因投資美國遭遇所得稅與股利稅雙重課徵問題。同時,應擴大海外信用支持,建立專案信貸窗口,針對電子、汽車零組件與機械加工等重點產業提供彈性貸款,以協助台商布局全球供應鏈。
面對各國保護主義興起與中國市場需求下滑,工總強調,政府更應積極拓展新興市場並穩定匯率,維持出口競爭力;此外,低價傾銷品湧入台灣市場已成隱憂,工總建議主管機關應主動啟動調查,並在合法範圍內降低業者舉證責任,加速審理時程,以確保國內產業不受不公平貿易衝擊。潘俊榮指出,台灣工業產品加權平均稅率僅1.4%,更容易成為過剩貨品的輸入地點,因此政府必須強化貿易救濟制度,協助國內業者維持生存空間。
勞動力缺口待務實解方
根據調查顯示,缺工問題橫跨各行各業,已成台灣產業的共同痛點。工總認為,現行勞動力政策過於僵化,應更貼近產業需求,包括放寬移工引進行業,調整核配比例並降低就業安定費,以減輕基層製造業負擔。
同時,建議延長移工年限至14年,讓熟悉作業流程的勞工能長期留用,穩定人力結構。工總也主張開發更多移工來源國,以避免過度依賴少數國家,並建議營造業比照農業採外展模式,引進所需人力。
電力穩定與減碳並行
隨著AI與半導體產業推升用電需求,工總強調能源政策須重新盤點。近期公投結果顯示,社會對核能並不完全排斥,工總建議政府在安全前提下研議核電延役,並同步發展再生能源,以確保供電穩定。
在電價方面,工總指出,工業用電已多次調漲,目前價格高於台電售電成本,114年下半年不宜再漲,以避免削弱企業競爭力。此外,建議碳費緩徵兩年,並呼籲未來台版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應與碳費徵收時程對齊,減輕產業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