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後「這部位」骨折1年內死亡率近20% 醫提醒:出現警訊性骨折要注意

.

鄒尚謙
2025/10/16 16:12
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陳崇桓指出,骨鬆治療應比照慢性病長期管理,重點在「持續」與「接續」,並呼籲從骨折前就積極防治。(圖/醫師提供)

55歲的林小姐(化名),因一次居家滑倒造成手腕骨折,就醫才發現已罹患骨鬆。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陳崇桓指出,像林小姐這類案例一年內可能再次骨折風險極高,因此治療計畫上務必更加全面,這也是健保新制將防線從「骨折後」移至「骨折前」的用意,不僅要促骨生長藥物治療,後續也需要銜接抗骨流失藥物,才能夠避免未來脊椎、髖部等部位骨折,造成失能的狀況發生。

10月20日為世界骨鬆日,據調查,台灣50歲以上國人,女性每3人就有1人、男性每5人就有1人一生中可能出現骨折,且骨折部位若在髖關節,1年內死亡率近20%。研究顯示,台灣民眾髖骨骨折發生率是亞洲區第一,高達50%,有3成患者將面臨永久性失能、8成無法獨立生活,此骨折亦常導致長期臥床、失能,甚至增加死亡風險。

骨鬆不自知,一摔才知道

55歲的林小姐,即是因為在家滑倒後,造成手腕骨折,原以為只是跌傷,經醫師安排檢查後才發現已罹患骨鬆。經過治療後,醫師幫她開立「促骨生長藥物」治療,後續再銜接「抗骨流失藥物」。陳崇桓理事長指出,50歲開始民眾若出現手腕或上臂,屬於「警訊性骨折」,更需要預防治療,可大幅降低未來脊椎、髖部骨折與失能風險;由於該類個案有極高骨折風險,若未及早介入,一年內可能再次骨折,且骨折部位隨年齡增長越來越嚴重。

健保新制上路,首納入未骨折高風險族群

陳崇桓指出,許多患者在首次骨折發生前並無明顯症狀,容易忽略骨骼健康的重要性,一旦骨鬆骨折發生時,對患者、家庭與社會皆帶來沉重負擔。隨著健保擴大骨鬆藥物給付,首度將尚未發生骨折但屬高風險族群(糖尿病使用胰島素、類風濕性關節炎、長期使用類固醇者)納入初級預防,透過健保新制雙重防線守護,讓更多高風險族群可更早啟動骨鬆治療。

骨鬆是「沉默的疾病」糖尿病友更要注意

骨質疏鬆症學會常務理事、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醫師吳至行提醒,骨鬆最大的危險在於「無聲進行」,多數患者在骨折前毫無自覺,特別是糖尿病友,研究指出,約4成糖友罹患骨鬆,因為專注於血糖控制易忽略骨骼健康,造成骨鬆問題長期被低估,可透過 OSTAi、MOSTAi 等簡易工具,在骨折前發出警訊,協助醫師與民眾及早介入治療與防護,降低骨折與長期醫療負擔。

骨質疏鬆症學會常務理事吳至行提醒,糖尿病與骨鬆的共病關係常被忽視,建議糖友應定期檢測骨密度,以防骨折影響行動力。(圖/醫師提供)

今年10月20日世界骨鬆日,全球以「別再忽視骨骼健康 (It’s Unacceptable – Stop the Neglect of Bone Health)」為主軸。陳崇桓也提醒,骨鬆治療應比照慢性病長期管理,著重於「接續」與「持續」,並從骨折前就積極防治,才能有效守護骨骼健康與行動力。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