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健保署不願面對的真相

醫院不是印鈔機,更不是罪人,解決分級醫療困局需要勇氣與改革,但不是「懲罰醫院」的勇氣,而是「真正面對問題」的勇氣,政府若無視於這些現場的聲音,只怕醫療崩潰的那一天,會更早到來。

盧俊瑋(皮膚科助理教授)
2025/02/21 10:52
健保署強制縮限門診,解決不了分級醫療的困局,只會讓醫院更難生存。示意圖/民報資料照

近期健保署宣布,限制醫學中心門診營收占比不得高於55%,超過者將有罰則,此消息一出,醫療人員與醫院經營者無不憂心忡忡,以每日門診9千至1萬人次的台大醫院為例,在「不得拒絕病人」與「門診營收不得超標」兩難間,幾乎註定會被處罰,而這政策也讓人質疑,健保署是在解決問題,還是推卸責任,把分級醫療的失敗轉嫁到醫護和醫院身上?

分級醫療失敗責任不在醫護

全民健保「分級醫療」這個目標喊了30年,卻始終未能落實,問題癥結在於,健保署從未真正敢動「病人掛號自由」這塊被視為全民福利的鐵板。

在台灣,不論病情輕重,民眾習慣直奔醫學中心,因為醫療費用便宜,加上「看大醫院比較安心」的觀念根深蒂固,以致醫學中心門診量居高不下,但這並非醫護或醫院的錯,而是現行政策縱容這種現象。

民眾並非惡意跳過基層(診所),而是擔心基層診所設備不足,醫師經驗有限,無法及時發現重大疾病,試問,感冒咳嗽是一般上呼吸道感染還是肺炎?甚至心臟衰竭前兆?這些都要醫師細心診斷、檢查才能釐清,一般民眾更無從判斷;既然政府未能建立起讓人信賴的分級醫療體系,便不該把病人湧入醫學中心的責任,全推給醫院與醫護人員。

醫療費用便宜加上「看大醫院比較安心」,使得民眾有病就習慣性地直奔大醫院。示意圖/台中榮民總醫院臉書

限制門診損及病人與醫療品質

以此次政策為例,要求醫學中心門診營收占比不得超過55%,但醫院既不得拒絕病人,又要達成這項指標,幾乎無解,如果硬是壓縮門診量,可能帶來以下後果:

1.病人看診更困難,候診時間更長:門診名額減少,掛號變得困難,尤其對於疑難雜症或長期慢性病患者,影響更大。為了搶掛號,病人可能凌晨排隊,或被迫轉向昂貴的自費門診,加重其經濟負擔。

2.輕症湧入急診,醫療資源更緊繃:一旦門診看不到,病患很可能轉往急診,進而造成急診壅塞,擠壓真正急重症患者的救命資源。

3.慢性病控管變差,住院需求增加:慢性病患無法定期在門診追蹤,一旦病情惡化住院,反而加重醫療支出,增加醫院成本,也讓病人承受更大痛苦。

4.醫院財務惡化,設備與人力投資受限:門診雖非醫院獲利最高項目,但卻是維持醫院運作的重要現金流。門診量被強制壓縮,現金收入減少,醫院勢必削減設備更新、人力補充,甚至縮減急重症床位,長遠下來,醫療品質只會每況愈下。

醫護與醫院被雙重壓榨

醫院不是慈善機構,想要維持醫療品質,須仰賴穩定營收支撐,設備更新、藥品引進、新療法研發…,也需要資金投入,門診被限縮,患者擠壓到其他時段,醫師看診壓力只會更大,我們不禁要問,在這套制度下,誰會想當醫師?願意留在醫學中心承擔高壓工作?

限縮門診,將患者擠壓到其他時段,醫師看診壓力只會更大,試問,誰會想當醫師?誰會願意留在醫學中心承擔高壓工作?示意圖/Unsplash

這些年,年輕醫師逃離急診、內科、小兒科的趨勢早已是警訊,如果再打擊醫學中心的營收與人力,未來誰來救急重症患者?健保署該做的,不是「懲罰醫院」,而是「改革分級醫療」,解決之道其實非常明確,然健保署卻遲遲不敢碰觸問題:

一、落實強制分級醫療制度:參考英國、日本,設立家庭醫師制度,病人須先經基層醫療轉診,才能進入醫學中心,若有特殊需求,轉診程序亦應便利化。

二、提升基層醫療信賴度:加強診所醫師教育訓練,改善設備,提供檢驗、影像等支援,讓民眾相信「先看診所不會錯過病情」。

三、區分醫學中心門診層級,非一刀切:醫學中心可細分為一般門診與專科門診,對於疑難重症、癌症追蹤、罕見疾病等特殊族群,應有不同的計算方式,而非一味限縮。

四、調整部分負擔與掛號費,提高初級診療誘因:提高醫學中心部分負擔,同步提高基層診所的診療費用,讓基層醫療獲得合理報酬,吸引優秀醫師投入。

政策不能只顧「省錢」忘了「救人」

全民健保本是台灣人的驕傲,卻似乎成了政府只想「縮減醫療支出」的工具,這次強制壓縮醫學中心門診數量,不是解決問題,而是把責任推給醫院與醫護人員。

醫院不是印鈔機,更不是罪人,醫護人員只是想讓病人得到最好的治療,解決分級醫療困局需要勇氣與改革,但不是「懲罰醫院」的勇氣,而是「真正面對問題」的勇氣,政府若無視於這些現場的聲音,只怕醫療崩潰的那一天,會更早到來。

論壇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