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電危機】小型反應爐成核電解方? 葉宗洸:台積電超想用SMR

.

李孟璇
2025/09/20 06:30
葉宗洸在9月17日的專題演講指出:「台積電超想用SMR!」(記者李孟璇攝)

近來,國際間掀起一股「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與「微型模組化反應爐」(MMR)熱潮,成為各國尋求低碳、穩定電力的解方。清華大學原科院院長葉宗洸在9月17日的專題演講指出:「台積電超想用SMR!」因為這類先進核能技術具備穩定、低碳、可就地供電的特性,正好對應台灣產業最迫切的需求。

小型反應爐的技術突破

葉宗洸解釋,SMR是指300MW以下的小型核能反應爐,而MMR則規模更小,僅1MW至20MW。雖然單一裝置容量有限,但其設計重點在於模組化建造與高度安全性,適合逐步擴充或供應區域型、專用型電力需求。

以清華大學為例,他透露校方計畫引進一部5MW的MMR作為研究反應器,容量甚至大於現有2MW研究爐,未來不僅可用於學術研究,亦可示範應用於小型工廠或偏遠社區。

台積電的隱性需求

葉宗洸直言,SMR最大的潛在用戶就是半導體產業龍頭台積電,「一個或兩個廠區,就能透過一座SMR滿足用電需求。」

他分析,對高耗能的晶圓廠而言,SMR具有兩大吸引力:第一是無碳電力:可符合國際客戶與供應鏈對減碳的要求;第二是電力自主,可不必完全依賴台電電網,能避免跳電與限電風險。在「淨零碳排」與「穩定供電」雙重壓力下,企業對先進核能的需求呼之欲出。

本質安全降低核災疑慮

針對社會最關心的核安問題,葉宗洸強調SMR的設計強調「本質性安全」,與福島事故涉及冷卻水不足不同,SMR爐心冷卻可依靠自然對流,不必依賴額外電力與水源。這意味即便在最惡劣狀況下,也能避免爐心熔毀,大幅降低核災風險。

他指出,這項設計正是SMR能被國際普遍接受的關鍵,與傳統核電廠相比,安全性提升到新的層次。

法規與政策的門檻

不過SMR若要在台灣落地,仍有法規與政策挑戰,依現行《電業法》,核能發電設施只能由國營事業營運,企業無法自行建置。葉宗洸呼籲,應修訂《電業法》與《核管法》,讓先進核能納入規範,並為 SMR/MMR 訂定審查辦法,才能跟上國際技術進度。

「現在到2030年是最佳準備期,台灣必須趁這5年把相關法制補上,否則會錯過核能轉型的機會。」他提醒。

國際趨勢下的台灣選項

國際間,包括美國、西歐與韓國,都已積極投入SMR研發,美國甚至要求在明年7月4日前至少有三部MMR啟動運轉,視為能源戰略的象徵。葉宗洸認為,台灣若仍迴避先進核能,不僅能源安全受威脅,也可能在供應鏈與國際合作中被邊緣化。

他強調,SMR與再生能源並非對立,而是互補,「白天靠光電,夜晚靠SMR」,或許才是台灣走出能源困境的務實解答。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