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洗腎王國」到綠色腎臟 台灣面臨「一腎難求」器捐困境

.

鄒尚謙
2025/10/16 12:22 2025/10/16 21:09
全台洗腎人口超過9萬,醫界預估慢性腎病人口將在2027年突破300萬人,血液透析對環境資源的使用相當龐大,醫療與環境的永續成為醫界討論的焦點。臺北醫學大學醫療體系今(16)日舉辦「綠色腎臟照護」記者會。(記者鄒尚謙攝)

慢性腎病患者若照護不當,就容易走入洗腎的命運,然而,每次血液透析使用的環境資源其實相當龐大。臺北醫學大學校長吳麥斯表示,每一位腎病患者一年需要使用7.4萬公升的水、1963度電、320公斤的醫療廢棄物,全台超過9萬名腎病患者,統計下來其實非常可觀,若能夠增加「腹膜透析」人數,增加「腎臟捐贈」,將成為醫療與環境永續的方向。

推動「綠色腎臟照護」 健保署:腹膜透析比例仍待提升

全台洗腎人口超過9萬,醫界預估慢性腎病人口將在2027年突破300萬人。血液透析對環境資源的使用相當龐大,醫療與環境的永續成為醫界討論的焦點。臺北醫學大學醫療體系今(16)日舉辦「綠色腎臟照護」記者會。健保署長陳亮妤出席時致詞表示,台灣過往被稱作「洗腎王國」,但自2020年起,台灣腎病新發生率期時已開始下降,而腹膜透析的比例7%高於日本的不到3%,但台灣較亞洲周邊國家比較仍低一些,若能夠再拉高腹膜透析比例,對台灣的醫療韌性相當有幫助。

健保署長陳亮妤表示,台灣過往被稱作「洗腎王國」,若能夠在拉高腹膜透析比例,對台灣的醫療韌性相當有幫助。(記者鄒尚謙攝)

腎臟移植是根本解方 病主法可助「一腎難求」困境

「腎臟移植是終結透析的根本之道。」衛福部立雙和醫院院長李明哲則指出,台灣2018年腎臟移植成功率高達92%,但卻面臨「一腎難求」的窘境,平均每位腎友平均等候腎臟移植的時間超過5年。

李明哲指出,台灣每年約有250顆腎臟來自大愛捐贈者,但由於多數人未完成《病主法》的預立意願書,過世後家屬往往不會代為同意捐出功能良好的器官。若民眾在生前就完成病主法預立,台灣每年可望增加至約5000位潛在器官捐贈者。以現況來看,每當有一顆大愛腎臟可供移植時,醫師必須在3至4位急需腎臟移植的患者中艱難抉擇,若能提高預立意願,將大幅改善移植資源的分配與救治效率。

衛福部立雙和醫院院長李明哲則指出,台灣腎友面臨「一腎難求」的窘境,平均每位腎友平均等候腎臟移植的時間超過5年。(記者鄒尚謙攝)

早期診斷、延緩病程 北醫每年助50位患者免洗腎

吳麥斯表示,台灣2022年有250萬名腎病患者,佔人口10.6%,但多數患者在進入第四期腎病前不僅未確診,甚至也沒有意識到自己有腎病問題,讓危害腎臟的生活習慣不斷影響健康,預估2027年的照護成本高達621.8億元。因此醫界開始推廣「綠色腎臟」的概念,透過早期診斷、延緩並病情、減少透析等方式,北醫近年已達到每年50位病人免於洗腎,透析發生率與死亡率下降20%,替健保財政省下千餘萬元支出。

吳麥斯表示,腎臟照護是一個非常廣的光譜,從早期腎臟病到末期透析的過程,隨著疾病進展,病人需要投入的醫療與社會資源也逐漸增加。早期腎臟病階段,患者主要依靠藥物與生活調整;但當腎功能持續惡化,需頻繁返院抽血檢查,且常伴隨心臟等共病問題。到了末期腎臟病階段,必須接受腎臟替代療法,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腎臟移植,這時對社會資源的消耗就更加龐大。

吳麥斯進一步說明,以血液透析為例,整個過程需大量水與電力資源。病人必須定期到院接受治療,每次治療約4小時,需使用約500cc的透析液,每位病患單次就可能耗費超過200公升的超純水。光是雙北地區,每天就有上萬次透析治療,累積下來的水量消耗驚人。加上耗材與交通能源,都會造成顯著的碳排放與環境負擔。

吳麥斯強調,腎臟醫療照護除了關注病人的生理健康,也應重視「永續醫療」的概念,從減少耗材、節水節能,到鼓勵早期防治,都是守護病人與地球的重要一環。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