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光復直擊2》從泥裡挖出一顆棒球:光復國中校長與孩子的重建記

泥流沖毀了廚房,孩子的棒球場也毀了
但鏟子聲響起的地方,笑聲就會回來
在花蓮光復,教室的淤泥清了,棒球與飯香還需努力
2025年9月23日,洪水突襲花蓮光復。短短五分鐘,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堤,泥流如牆傾瀉而下。光復國中——這所孕育無數台灣棒球選手與運動員的學校,差一點被滾滾泥流吞噬。
光復國中校長黃建榮說,那天的水高達兩公尺,水退後留下將近一公尺厚的淤泥。「那不是學校,是一片泥海。」

棒球搖籃,一夜成廢土
光復國中,是全台灣最重要的「棒球運動員搖籃」。
這裡走出過大聯盟的曹錦輝,職棒好手王光輝、高國輝、高國華、周思齊,也走出過田徑名將「台灣最速男」楊俊瀚。校園裡的球場,是許多孩子第一次握球棒、第一次知道「夢」長什麼樣的地方。
如今,那片棒球場只剩爛泥。
「棒球場全毀,足球場、田徑場也全毀,連球具、發球機都沒了。」黃建榮站在校園一角,指著一片泥濘的棒球場、足球場,還有幾顆泡過水的棒球及毀壞的球棒,靜靜的躺在校園一角。

「我們學校有三個體育專長班——棒球、女子足球、田徑。這三個專班是獨立招生是跨區的,目前有80幾個孩子。現在,他們連練球的地方都沒有。」
這支球隊曾經是台灣棒球的希望,「光復幫」也在國內職棒戰場大放異彩。阿美族孩子天生協調、爆發力強、對球有靈敏的直覺——他們從這裡出發,站上國家舞台,也讓「光復」兩個字成為棒球界的一段傳奇。
如今,接送孩子打棒球的車子毀了,他們只能背著球袋,到外地借場地練習。「他們不抱怨,只是會問:校長,我們的球場什麼時候可以回來?」
中華職棒會長蔡其昌在災後第一時間抵達現場,表達「這裡是台灣棒球的根,不能讓它倒。」運動部也同步協助,盼早日修復場地。
「他們都知道,光復國中的意義,不只是學校,而是整個台灣棒球的土壤。」黃建榮說。
但他語氣放慢:「要讓這塊泥地重新長出草皮,不知道要多久的時間。要讓孩子重新在這裡奔跑,可能還要更久。」

鏟子超人:從泥裡救出校園
洪水退去後,整個校園像被泥巴封印。厚達一公尺的淤泥,覆蓋走廊、教室、廚房與操場。
「校園靠推土機,但是教室以及地下室則是全靠人力。」黃建榮說。各地來的志工組成「鏟子超人隊」,用鏟子、一桶一桶往外搬,「人籠」接力,把泥巴一寸一寸鏟出。
「那畫面我永遠不會忘。」他說,「太陽底下,鏟子超人一鏟一鏟鏟出學校的原貌,是大家齊心協力讓學校恢復原貌的。」

如今,學校淤泥清除九成五,只剩活動中心地下室仍在整理。牆上仍留著深色水痕,像一道紀錄線,提醒著那天水淹多高。「但我覺得,學校慢慢恢復了。」校長說,但他的微笑裡藏著憂心。
中央廚房的沉沒,五校的饑餓
若說球場被掏空的是「夢」,中央廚房的倒塌,掏空的則是「日常」。
光復國中設有全花蓮縣最重要的「中央廚房」,每日為光復國中、光復國小、大興國小、西富國小、太巴塱國小五校供應營養午餐。
洪水當天,整個廚房被沖毀——爐具報廢、冷藏櫃泡水、瓦斯管線斷裂,整個廚房被泥濘淹沒。「那一刻起,光復鄉五個學校的孩子都沒飯吃。」學校的午餐秘書蕭士甫憂心的說。

現在,全光復鄉的國中小只能仰賴幾十公里外瑞穗的富源國小中央廚房,用便當車長途運送。「飯常常送到時都冷了,但孩子還是會說『謝謝老師』。」
中央廚房的毀損不只是後勤問題,而是影響五所學校學生的營養供餐體系。花蓮縣政府正積極評估重建方案,但如果走公開招標,因為行政程序的關係,可以說是曠日費時,估計最快也要明年才能恢復運作。在此之前,所有孩子的餐食都得靠便當外送維持。
「國中的孩子正在成長,尤其運動的孩子,食量也大,我們希望在冬天來的時候,孩子吃到的不是冷飯,而是熱騰騰的午餐。」黃建榮說。
提早復課,讓孩子有地方吃飯、有地方哭
光復國中在10月7日正式復課,是花蓮地區第一批重啟的學校。「有記者問我,為什麼這麼快復課?我說:因為孩子回學校,才有飯吃。」
許多學生家裡仍在清泥、或暫住安置中心。校長與老師決定提早開學,「讓家長放心,讓孩子有地方吃、有地方睡。」
「疫情時線上上課,家裡都有網路、都有冷氣。這次不一樣,家裡都沒了,學校反而成了唯一的避風港。」
那天,蔡其昌特地到光復,走進還帶著泥味的校園,鼓勵孩子重拾棒球手套。球場滿是泥濘,計分板壞了,還有泡水球,球網也全部毀損,校長表示,現在最需要的是先暫時把球場上的雜物清除,想辦法鋪平,撒上紅土,讓孩子可以重新上場練習。

誤解的警訊:一個字的錯誤,一場災難
災後,許多居民才知道「溢流」的真正含義。
「我們以為那只是水滿出來一點點,誰知道那其實是潰堤的前兆。」校長說,語氣沉重。「如果那天對於紅色警戒的說明更清楚,也許我們可以早點反應。」
他用比喻說明:「平常河道像公路,每小時只能通過五百台車,結果十分鐘內湧進五千台——不塞車才怪。」當地耆老告訴他:「我們不是沒防備,是根本沒想過水會這麼多、這麼急,還夾帶大量泥土。」

這場誤解,讓整個花蓮學到一課——災害警訊不能只是專業名詞,而要是人人聽得懂、能行動的語言。
泥水退去,信念留下
如今的光復國中,一樓牆上仍可見黃泥痕跡,像一條未被擦掉的時間線。鏟子還靠在牆邊,鏟面反光。那是「鏟子超人」留下的勳章。
「水可以沖掉建築,但沖不掉人的意志。」黃建榮說。他站在重建中的棒球場邊,看著遠方的群山。「我們會再種草,再打第一球,孩子還會跑回本壘。」
他頓了頓,笑著補一句:「不管多慢,光復都會回來。」
後記:
這場洪水,讓光復國中失去了球場、失去了廚房、失去了熟悉的節奏,卻也讓這座學校重新凝聚成一個家。
當鏟子超人的鏟聲一鏟一鏟響起,當孩子在泥地上重新拋出一顆球那就是花蓮的韌性。那是一所學校,從泥裡重新長出希望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