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光復直擊1》泥海之後的光復:堰塞湖崩毀一個月 花蓮重災區漫長重生路

.

張瀞文
2025/10/23 06:00
當車子往南行駛至光復鄉時,那些被水掏空、被泥吞沒的土地,仍在靜靜述說著923的恐怖午後。(圖/張瀞文攝)

10月20日早晨,台北下著滂沱大雨。當火車穿越清水隧道進入花蓮,天氣竟意外晴朗。陽光從雲縫灑下,大平洋海面閃閃發亮,但當車子轉入台9線,往南行駛至光復鄉時,那些被水掏空、被泥吞沒的土地,仍在靜靜述說著923的恐怖午後。

一場毀天滅地的堰塞湖崩塌

923那天午3點左右,山上堰塞湖潰決。洪流夾雜著大量土石與水,沿著馬太鞍溪滾滾而下,潰堤口從南側撕開,水勢在短短幾十分鐘內吞沒光復鄉低窪區。

光復國中、光復商工,幾分鐘之間成了泥海。淹水一度高達兩公尺,水退之後,留下近一公尺厚的淤泥。佛祖街更是重災區,一直到現在佛祖街的淤泥都還沒清除完畢,根據當地民眾描述,佛祖街淤泥最嚴重的地方,高達五公尺。

如今站在馬太鞍溪河堤現場,馬太鞍溪橋早已不復存在,只剩橋墩孤立水中,宛如戰場遺骸。車輛只能改走臨時便道,河床被墊高、距離河面僅剩十公尺,怪手聲、卡車聲此起彼落。整個河谷像一個巨大工地,泥沙堆疊出新的地貌,也掩埋了居民原本的生活。

從馬太鞍溪的溪邊望去,可以清楚看到溪床提高,被沖毀的橋身躺在溪底。(圖/張瀞文攝)

就在離開花蓮的當天(21日)晚上,我們才走過的馬太鞍溪替代便橋南下一度被淹沒,北上已快淹滿,21日中午後,相關單位已率先撤離靠近河堤的居民。

泥濘中重生的鄉鎮

沿著光復鄉的街道走,街上多數淤泥已清除,軍車與運泥車穿梭街頭,志工、居民、修女仍在清理家園。只是泥乾之後,會有塵土飛揚,不過20日那天中午過後下起小雨,山上的雲愈來越厚,仿佛天氣又要變壞。

「現在的光復,看起來好像恢復了,其實還差得遠,」一位當地居民搖頭說,「有房子沒人、有路沒店、白天有聲音、晚上卻安靜得可怕。」

沿著光復鄉的街道,看見修女一起幫災民清理家園。(圖/張瀞文攝)

光復鄉災後至今,仍有151位災民暫居在大全鄉立托兒所等四處安置點。記者造訪大全鄉托兒所時,幾位長者靜靜地躺在床上休息,身旁放著塑膠袋裝的衣物與泡麵以及中午的便當。芥菜種會的志工說,大部分災民白天回家整理、夜裡才回到收容所休息,現在三餐都是靠便當維生。

「鏟子超人」的混亂與感動

一位土生土長的花蓮退休人士感嘆:「美國處理災害有個百分百原則——先預想所有最壞情境,再往下調整;台灣是零分啟動——等事情發生了再反應。」

他舉例事發當天:「光復分駐所的警察,連自己車都沒移走,全部泡爛。連警察都不知道要撤離,你怎麼期待民眾知道?」

的確,根據林業保育署資料,早在八月十二日陽交大團隊就模擬出堰塞湖潰決範圍,劃定了預警撤離區,但僅限鳳林鎮、萬榮鄉部分村落。鄰近的大同、大安村未列入,導致許多居民「沒意識到會這麼嚴重」。

光復國中校長黃建榮回憶:「我們那時候以為堰塞湖只是像水杯滿出來一樣,沒什麼大不了。」直到潰壩後看到數據才驚覺:「那不是水滿出來,是水夾著泥整個崩下來。」

災後初期,一批批志工湧入光復,成為社群媒體口中的「鏟子超人」。他們手拿鐵鏟、開著卡車進村,滿街奔走清泥。

「那幾天很亂,大家都想幫忙,但沒有計畫,」一位地方人士回憶,「主幹道還沒清開,物資卻堆滿路口,很多重複、甚至浪費。像是0206、0403地震一樣,愛心很多,但缺乏主軸。」他停頓片刻說:「熱忱要有,但也要有秩序。」現在許多地方都還堆滿從各地擁入的物資。

被掏空的山與河:災難的根源

從空中俯瞰花蓮山脈,從崇德到光復,山體裸露、支離破碎,這是0403地震留下的後遺症。居民形容:「山就像被熊爪抓過一樣。」沒有植被、沒有水土保持,雨一大,土石就傾瀉而下。

「這不是第一次有堰塞湖,但像這次這麼大、這麼急,是史上第一次。」地方長輩說,「山不穩、水不走,任何雨都可能再出事。」

望向花蓮山脈,從崇德到光復,山體裸露、支離破碎,這是0403地震土石崩落造成。居民形容:「山就像被熊爪抓過一樣。」(圖/張瀞文攝)

最近立霧溪上游的另一處堰塞湖,也在近日亮起紅燈,防災人員警告,若再遇強降雨,可能重演光復災情。

災後的孤島:被遺忘的東部

記者在光復街頭來回走幾趟,路邊商店、小吃攤全部都還沒有開張,路上車流稀少。甚至當天火車上,一節車廂50個座位僅有二十名乘客,坐不到一半的乘客。當地居民說:「現在的花蓮就是蕭條,真的就像一座被遺忘的孤島。」

他頓了頓,補上一句:「東部一直都像被遺忘的孤兒。」

從更早的花蓮0206地震到這次馬太鞍堰塞湖,民眾的關心總是熱烈開始、冷卻收場。初期滿街志工與捐款,幾週後熱潮退去,只剩居民苦撐面對問題。

花蓮光復火車站前,補給站已經撤離了。(圖/張瀞文攝)

一條溪的警示:重建,不只是重蓋

馬太鞍溪,是這場災難的主角。這條看似平靜的小溪,從山腳蜿蜒穿過光復鄉,如今成了居民心中的陰影。

溪南地勢低,洪流從那裡湧入,沖毀橋梁、公路與整片住宅區。現在的河床便道,只能暫時維持交通。若再遇暴雨,恐怕仍難逃災情。

「我們怕的不只是水,是未來。」這是光復鄉居民的心聲,政府能不能讓這條溪安全?還是每逢雨季,他們就得擔心一次?

小雨紛飛的午後

午後,光復的風帶起一陣小雨,站在被沖毀的馬太鞍溪橋邊,遠處怪手仍在作業,隆隆聲不絕。

現在我們在光復,眼睛看到的土石清除是表象,那是冰山上的那一塊。冰山下的看不見的是居民的生計、心靈的創傷與長期的不安——才是後續要注意的。

災難過後的重建,往往不是一場熱血的瞬間,而是一場漫長的等待。光復的居民正在努力,而這片土地,也仍在等待——等待一個不再被遺忘的明天。

災難過後的重建是一場漫長的等待,光復鄉民正在這條重生路上努力。有熱心民眾掛上「光復加油」的紅布條,替災民加油,希望他們能早日重建溫暖的家園。(圖/張瀞文攝)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