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科就醫面面觀:新冠肺炎流行期間有症狀該門診或急診?

於嚴重特殊傳染病流行期間,一般感冒、流行性感冒、新冠肺炎等,都會出現呼吸道症狀如咳嗽、流鼻水、鼻塞、喉嚨痛等,以及全身性症狀如:頭痛、全身痠痛、疲倦乏力等。民眾確診或不確定是否確診,有耳鼻喉相關症狀及問題時,該如何面對與處置?
嚴重特殊傳染病流行期我有症狀該不該到診所就診?還是直接去醫院的急診呢?
新冠肺炎的常見症狀有喉嚨痛(58%),頭痛(49%)、鼻塞(40%)、乾咳(40%)、流鼻涕(40%)、咳嗽有痰(37%),有這一類的症狀就是篩檢最好時機,若是篩檢為陰性,實行「勤洗手、戴口罩」,這一類輕微的症狀,不論是小感冒或流感,甚至是新冠病毒快篩陽性,仍可依照分級醫療的概念,到醫院或基層診所的耳鼻喉科就診,不必輕症擠到大醫院的急診排隊,把急診資源留給真正需要急救的病人。
被感染的不同人們之間,病毒釋放持續時間差異很大,與體內病毒量高低、疾病嚴重程度,或自身免疫力有關。在症狀出現前幾天即具傳染力,不論是那個時間,落實自我防護與保持社交距離都很重要。
視訊診療,該怎什麼做?
疫情警戒期間,為避免因擔憂外出看病染疫,而延遲就醫影響病情,可善用健保署辦理的「視訊診療照護」,解決就醫疑慮。門診病人可以透過視訊,直接表達症狀和真實病症,零接觸看診,減少到院所就醫染疫機會。視訊診療後,再由家屬持健保卡至診療院所過卡代為拿藥。
過敏性鼻炎病人,該注意些什麼?
防疫的口號有「戴口罩」及「常洗手」。有戴口罩與勤洗手雖然一定可以降低感染風險,但是先決條件還有,不觸摸眼、口、鼻。過敏性體質的病人,眼、口、鼻的症狀尤其容易造成困擾,在疫情期間更要好好配合醫師控制過敏,防疫治療多管齊下,同時貫行「不觸摸眼、口、鼻」。
洗鼻子和漱口有幫助嗎?
傳染性病毒常常是經由侵犯鼻腔、鼻咽部以及口咽部,造成感染,所以快篩及核酸檢測,便是採檢這些部位。因此洗鼻子可以有助清除鼻腔及鼻咽部的病毒,漱口可以減少口咽部及唾液的病毒。當體內的病毒量減少時,病毒入侵體內臟器,例如肺部,進而轉變成中重症的風險也跟著大幅降低。
當身體殘留的病毒量少,自身免疫力更能有效對抗病毒,即使染疫,臨床症狀大多較輕微,病程也有機會縮短。
居住環境,該如何做好清潔?
一般的住家環境,照著原有的清潔習慣即可。在有感染疑慮的情況下,可先以清潔劑或清水移除髒汙的物質,再使用濕抹布及合適的清毒劑褣行環境清潔消毒,或使用當天泡製的稀釋漂白水,帶一次性手套,避免手部直接接觸稀釋漂白水。
若家中有確診病人,需特別注意門把、照明開關、桌椅、床墊、床框、洗手槽和馬桶表面之清潔消毒。
傳染病流行期間,出門在外,該如何做好個人防護?
配戴一般的醫療用口罩可降低七成以上的疾病傳染率,若有被噴濺到分泌物、體液或血液的疑慮時,可考慮加上手套、隔離服、護目鏡及面罩等,保護衣物免受污染。然而正確的配戴口罩,對一般人來說就是最好的個人防護裝備。戴上口罩後先將口罩覆蓋口、鼻、下巴,接著以綁帶或鬆緊帶將口罩固定,再輕壓鼻樑片,使口罩與臉頰和鼻貼合,調整口罩確認已經貼合臉部,並完全覆蓋口鼻和下巴,才是正確的口罩配戴方式,
勤洗手、戴口罩是一般民眾的最佳感染防範處理原則,不論是否處於嚴重特殊傳染性流行期,都適用,可以有效維護個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