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型糖尿病發病多在幼年 病友因病遭小學拒收
今年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以「糖尿病與職場健康福祉(Diabetes and Well-Being at Work)」為主題,首度將糖尿病議題延伸至職場層面,關注患者長期生活與社會支持。衛福部國健署副署長林莉茹表示,糖尿病對國人健康衝擊大,防治重點不只在治療,也要從生活型態著手,包括均衡飲食、體位管理及遠離菸害。過去成人預防保健針對40歲以上族群,現已延伸至30至39歲民眾,可及早接受檢查。
代謝症候群介入可逆轉糖尿病前期
林莉茹指出,國健署自111年起推動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目前收案約46萬人,其中9.8萬人屬糖尿病前期。透過飲食及用藥指導,可見近13%的糖尿病前期患者恢復正常血糖。
針對第一型糖尿病,林莉茹表示,這群患者通常年紀較輕,對家庭與未來職場都帶來挑戰,需要醫師與家屬共同支持。
學會:關注第一型糖尿病 從家庭、校園到職場的挑戰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楊偉勛表示,過去醫界多聚焦於占九成以上的第二型糖尿病,但第一型糖尿病同樣重要。一百年前,胰島素問世解決了第一型糖尿病的致命威脅,如今重點不只是延長壽命,更要提升生活品質。
楊偉勛指出,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的照護需要家庭、學校與社會三方合作,才能讓病友在教育與就業上獲得支持。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歐弘毅指出,第一型糖尿病常在兒童或青少年時期確診,不僅是個人疾病,更是一個家庭長期的課題。學童在校園如何被照顧、長大進入職場如何被理解,都是社會需共同面對的挑戰。他強調,政府應持續與基金會合作,建立第一型糖尿病支持網絡,讓病友在成長過程中獲得穩定照護。
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蔡世澤則提到,第一型糖尿病孩童能「活得下來」,背後往往有偉大的母親。
臨床觀察:發病年齡下降、青少年情緒負擔高
台大醫院小兒內分泌科主治醫師童怡靖指出,第一型糖尿病是自體免疫疾病,並非先天性疾病,往往由環境因素誘發,像是腸病毒、新冠病毒感染等等。台灣約有1.2萬名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多在10至14歲發病,發生率呈上升趨勢。兒科醫師應提高警覺,避免因延誤就醫導致酮酸中毒。
童怡靖說,根據研究,糖尿病患者每天平均花3小時控制血糖,長期監測造成明顯心理壓力與疲倦,憂鬱症盛行率為一般青少年的3倍。她呼籲社會理解這些孩子的處境,支持跨團隊照護與系統化衛教,幫助病友穩定控制病情。

病友故事:公立學校拒絕入學
三歲確診的病童維維,在澎湖旅行時突發酮酸中毒,送醫急救後確診為第一型糖尿病。維維媽媽表示,「當下只希望孩子能醒過來。」
維維媽媽說,維維今年8歲,但在小學入學初期,一度遭公立學校以「照顧困難」為由拒收,後來遇到好校長願意照顧維維後,才獲得校護與師生的支持。校方邀請協會進校宣導,讓同學了解疾病,學會提醒與協助。
另一位病友陳小姐自兩歲半確診,經歷青春期叛逆與職場壓力。陳小姐表示,小時候睡覺因為低血糖常常會抽搐甚至快休克,媽媽都會每2個小時起床一次幫他量測血糖,相當辛苦,直言沒有媽媽就沒有今天的她。

陳小姐說,由於工作型態需要長時間開會、出差,但「長時間會議時,無法中途測血糖或補充糖分」。後來使用連續血糖監測與胰島素幫浦,大幅改善控制與生活品質。
政策呼籲:建立完整分級照護與輔具支持
楊偉勛表示,美國糖尿病學會最新指引已將第一型糖尿病納入可「早期發現」的疾病分期,建議針對高風險族群進行分層照護。台灣若要與國際接軌,應加強檢驗、診斷與治療資源的穩定供應,健保體系應評估納入連續血糖監測與胰島素幫浦的補助,以提升照護效率與生活品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