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腫瘤4成患者未早期確診 泌尿醫:患者多不願手術治療
健保署自今年10月1日起,放寬晚期泌尿道上皮細胞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給付條件,取消需檢測生物表現量(PD-L1)的限制,讓經化學治療後病情穩定的患者能及時接受免疫治療維持療法。醫師表示,新制上路後,病友不僅可降低復發風險,也可延長存活期,估計每年將有約300名患者受惠。
膀胱腫瘤4成患者確診時 往往已2期以上
台灣泌尿腫瘤醫學會理事長王弘仁指出,台灣每年新增約4000名膀胱腫瘤患者,其中約2000例為膀胱癌、1000多例為輸尿管與腎盂癌。若能早期發現可經手術根除,但臨床上仍有近4成病患確診時已屬第二期以上,需積極治療。

「病人常問我『醫師,我還要化療多久?可以停了嗎?』」王弘仁說,許多病人雖對化療反應良好,但治療辛苦、復發焦慮仍然沉重,免疫治療的出現為這些病友帶來希望。近年臨床研究顯示,對於化療後病情穩定者,同步進行免疫治療可顯著延長存活期,一半以上患者的存活時間能延長約五成,整體死亡風險降低約三成。
過去免疫治療須依PD-L1生物標記表現量申請給付,但最新實證顯示,治療效果已不限於高表現族群,健保署據此放寬條件。王弘仁表示,這代表所有病人都能在合適的時機接受治療,不再被檢測條件卡住。
健保署署長陳亮妤指出,今年在癌症基金挹注下,健保署希望台灣的癌症治療能與國際接軌。過去部分藥物因條件限制導致使用率偏低,如今依照學會與國際實證重新評估給付標準。解除PD-L1限制後,預估每年將新增約300名病友可受惠,讓免疫治療能更普及。
陳亮妤也強調,健保署以「健康台灣、降低癌症死亡率三分之一」為目標,將持續檢視各癌別治療指引,確保藥物給付能即時反映臨床實證。
健保擴大給付後 告別「有藥不能用」的困境
臨床醫師也指出,給付放寬後,醫師可更靈活規劃病患的治療節奏。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賴峻毅說,以往化療後患者若病情穩定,醫師常面臨「有藥卻不能用」的困境,如今政策改變後,病友能立即銜接免疫治療,不僅減少焦慮,也有助維持生活品質。
台灣癌症研究學會理事長蘇柏榮表示,臨床數據已證實免疫治療在化療後維持期可顯著延長存活,「過去需等待生物標記結果的時間,可能錯過治療契機,如今患者能更即時接受治療。」
病友團體也對此政策表達肯定。泌尿道上皮癌病友張小姐分享,化療後體力曾大幅下滑,透過免疫治療逐步恢復生活步調,「這次政策讓更多病友不用再為經濟考量而放棄。」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張文震指出,健保放寬給付使病友對制度更有信心,也減輕長期治療負擔。
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秘書長劉桓睿表示,這是多方倡議多年後的重要成果,「讓病人不再因經濟壓力錯失治療時機,也讓醫師能安心給藥。」
王弘仁最後強調,此次健保放寬象徵台灣在泌尿上皮癌治療邁入新紀元。學會將持續與醫界及病友團體合作,推動臨床研究與衛教,讓每一位患者都能獲得即時、平等的治療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