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專欄】職棒重新火了 應援團長角色是怎樣?

今年運動新聞版面上真是熱鬧不斷,在經典賽完後,台鋼雄鷹的應援團長更換的新聞,在網路上,再度吸取了龐大的流量。
以我外圍的看待這次事件,把多方的新聞跟說法看了一下,其實很簡單的就是職棒重新火了後,各方利害關係人都想要從人流物流金流中獲利,忘記了自己也是產業的一個小角色。
職棒至今光靠本業還是很難賺錢的,大家很難想像一年就是要現金支出5億,但票房收入是只有2億多的現金短缺壓力。
職棒比賽就是靠門票,比賽轉播權,還有各種廣告收入與贊助,構成整個球團的營運資金,那這幾年政府在運彩條例開了門,讓企業願意大量捐助,但這也只是營運資金的一部分,主要的還是要靠門票,讓球迷進場,才能進而跟著轉換成各種數字。
每每看著熟識的不同的球團高層,四處找錢募款,或看著各種轉播數字去說明投資棒球會可能產生的營收數字,去拜託下廣告拉贊助,或拜託有賺錢的關係企業,以善盡社會責任為名,進行員工家庭日或舉辦種種與棒球有關的活動,最後更是利用各種理由拜託友好人士,直接贊助一下給點生意讓球團的人去做。
旁邊看著跟多少有機會接觸一些訊息的我來看,那是很感慨的。
沒錯,從樂天的啦啦隊創團以來,入場球迷增加,讓大家有到底是來看啦啦隊還是比賽的爭議,那應援團的活動則是豐富了比賽跟周邊活動的內含也是不爭的事實,但若談起單一應援團的成員可以帶來多少貢獻,要怎麼數字化呢?這恐怕很見人見智。
所以,下個簡單的小結,我們可以說,是,沒錯,職棒成長中,但從稍微有研究的人眼裡,這還是遠遠不及虧錢的速度,很多時候是賺到形象但大虧裡子的事情。
希本是看到產業成長的機會,想要趁時機多賺點,這是人性,很正常。
那這次的事情,若從企業的新聞稿來解讀,我們可以讀出,他們或許想闡述的觀點是,從企業角度來看,若你是受雇員工,公司或許會願意多花點時間陪你成長,但若是協力廠商的角度,大家就是就生意討論生意,你要賺錢我要再預算內做事,這樣才能都賺到錢,我想這是很簡單的生意邏輯。
所以,很可惜啦,一個有才華的年輕人,忘了很多在華人的生意世界裡的事情,都要共生共榮比較容易說得通。若只要求重視自己的貢獻,卻無視於產業整體環境的依舊艱困。那就很像是個只會吵著要糖吃的伴侶,你是我的伴侶,那我寵你讓你鬧,無妨。但若是一個已經毫無關係的前人....
若不跟你斷乾淨,我的新生活怎麼開展??
至於分手後你的生活會過得不好,會沒有收入,會對不起朋友,也希望我負責,這樣的人跟人的相處模式,依照現在的價值,能說得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