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自隆專欄】方寸之見(20)宜守不移之志

「宜守不移之志」,出自宋朝蘇軾《賜太師文彥博乞致仕不允斷來章批答》,這是對臣下摺子的批示,是當年擔任皇帝秘書文膽的蘇東坡代擬的,沒想到瀟洒飄逸的東坡先生也會寫官樣文字。

鄭自隆(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退休教授)
2025/07/17 10:10
「宜守不移之志」用以自勉可以,但切勿誆人,這是句廉價的謊言。圖/鄭自隆提供

這句訓示味道十足的「宜守不移之志」,出自宋朝蘇軾《賜太師文彥博乞致仕不允斷來章批答》,「朕之望卿,無以異此,宜守不移之志,以成可大之功」,這是對臣下摺子的批示,是當年擔任皇帝秘書文膽的蘇東坡代擬的,沒想到瀟洒飄逸的東坡先生也會寫官樣文字。

「宜守不移之志」是主子對臣下的訓示,當然要四平八穩,而且需冠冕堂皇,不過能否當真?

刻者鞠履厚,鞠氏陰刻勝於陽文,「宜守不移之志」筆劃少而印面大,若採陰刻會更有氣勢。圖/鄭自隆提供

先說常民,在日常生活中貫徹「宜守不移之志」者,寡矣,世事如棋本難料,那來的「不移之志」,世間男女婚前山盟海誓,婚後動口動粗、劈腿搞小三者,比比皆是,「宜守不移之志」用以自勉可以,但切勿誆人,這是句廉價的謊言。

廟堂之上「守不移之志」者更如鳳毛麟趾,三千年中國史,臨陣變節的武將可多了,改朝換代仍然列班新朝,對新主子叩首三呼萬歲的文官更不會少,真的「守不移之志」的只有歷史教科書那幾位,如文天祥;近人寫《人間詞話》的王國維,一生效命清室,就在溥儀被逐出紫禁城時,他也在頤和園昆明池自沉殉清,雖然冬烘,但也算「守不移之志」的讀書人。

再來看一個堅守不移之志,終至餓死,類似天方夜譚的故事;商朝殷紂殘暴不仁,伯夷、叔齊原是殷商貴族,後投奔周武王,武王要伐紂,紂王是其舊主,二人阻止未果;後武王平殷,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發誓不與周人往來,且不吃周朝土地上的食物,隱居於首陽山吃草,也就是「采薇而食之」,終於餓死,這就是「義不食周粟」的典故,也被司馬遷列入了《史記》列傳之首;這二位算是「死守不移之志」的怪咖。

現代人物中要找堅守不移之志的人,民間甘於粗食布衣的風骨之士應該還是有,但要找檯面上的人,尤其是政界的耿介之士似乎已經絕跡,選舉時喊愛鄉愛土,保證當選後一定清廉勤政愛鄉土,但當選後,下焉者成了「包娼包賭包工程」的包公,上位者表面上仁義道德,私底下卻「呷銅呷鐵呷厝邊」肥滋滋的,果然政客之言,切不可聽。

傳統倫理規範的壓力也會讓人堅守不移之志,台北新公園(即228公園)有座石牌坊,稱「黃氏節孝坊」,是表彰嘉慶年間28歲喪夫守寡的節婦;夫死守節一生未再嫁,這是封建時代對女性的壓迫,把女性視為男性的附屬品所形成的社會規範;時代在變,現在已經少有這樣的「節婦」,即使有也要不到石牌坊。

宗教界堅守不移之志的人應該還是很多,禪宗四祖道信,唐太宗三次召見,寧受死不入朝,不知道是不是看不起李世民玄武門兵變囚父殺兄弒弟?五祖弘忍,唐高宗曾詔,就是不入宮;但武曌詔他的弟子神秀,神秀就搭鑾轎入宮接受女帝跪拜,向權力靠攏。道信與弘忍都是堅守不移之志,和政治保持距離的出家人。

基督教長老教會的巴克禮Thomas Barclay牧師,更是堅守不移之志的神職人員,1849年生於蘇格蘭,1873年神學院畢業,1874年由倫敦長老教會海外宣道會指派至台灣宣教,從此一輩子奉獻給台灣,他在16歲生日那天即立下「獻身誓約」要服侍上帝,以後每年生日即再簽一次,直到85歲生日終身未曾間斷;1935年以86高齡去世,去世後亦安葬於台南市郊三分子基督教公墓;他創辦台灣第一個大眾傳播媒體《台灣府城教會報》,撒下了現代文明的種子,而且迄今仍持續發行中。

巴克禮牧師將宗教當一輩子的志業,不求名利,是典型的「宜守不移之志」楷模,神職人員應將自己視為神的僕人,但現在很多所謂的「宗師」卻把自己當作神,受人跪拜供奉,裝神弄鬼騙財騙色。

刻者鞠履厚,生於雍正12年(1734),江蘇風賢(今之上海)人,此章刻於庚子,即是乾隆45年(1780),是鞠氏43歲的作品,屬盛年之作,印譜《明清流派》謂,鞠氏陰刻勝於陽文,「宜守不移之志」筆劃少而印面大,49x49x47mm,若採陰刻會更有氣勢,但用了陽文就顯拘謹無奇,可惜了;不過邊款「鎔經鑄史、讀畫聽香」,似篆是隸,甚為大器,有祀三公山碑之神,絕對是佳作。

鈕為龍首蝙蝠,趴貼於印石,有「福蔭」之意,石材灰白但透光;此印甚髒,洗了幾次仍有漬痕,畢竟已有230餘年歷史,果然歲月沉澱,可與古人交。

鈕為龍首蝙蝠,趴貼於印石,有「福蔭」之意。圖/鄭自隆提供

【延伸閱讀】

方寸之見(1)白雲深處

方寸之見(2)我有餘事作農耕

方寸之見(3)我生百事盡隨緣

方寸之見(4)見象非相 是相亦象

方寸之見(5)侘寂

方寸之見(6)俯仰一世

方寸之見(7)笠掛櫻、晝寢石

方寸之見(8)君子不器

方寸之見(9)不敢為天下先

方寸之見(10)琴罷倚松玩鶴

方寸之見(11)康寧靜智

方寸之見(12)遊方之外

方寸之見(13)拙亦宜然

方寸之見(14)大半生涯在釣船

方寸之見(15)任俠自喜

方寸之見(16)一息尚存書要讀

方寸之見(17)阻欲不求大,得歡常有餘

方寸之見(18)自得、大自在

方寸之見(19)三人行必有吾師

專欄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