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自隆專欄】方寸之見(19)三人行必有吾師

「三人行必有我師」出自《論語》述而篇,古文「三」泛指「多」,只要是人群中,總會找到可以學習的對象,若有不好的人,也要懂得觀察,不要和他一樣。這句話是儒家奉為謙遜的經典,但是否誆人,請看倌自己看著辦。

鄭自隆(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退休教授)
2025/07/04 11:42
此印之妙在於印文,用了少見的甲骨文。圖/鄭自隆提供

這是一句大家都知道的經典名句,出自《論語》述而篇,「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古文「三」泛指「多」,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只要是人群中,總會找到可以學習的對象,若有不好的人,也要懂得觀察,不要和他一樣。

所以這只是公民課本的一句話,也就是見賢思齊,見不賢則內自省,不要學了壞榜樣,這是儒家的謙遜教誨,但好事者總會延伸擴大解釋,有人說「三人行必有我師,你要擇其善者為親友」,看到好人就要擇為親友,豈不成了攀附,再說好人也不會寫在臉上,一堆人在哈拉應酬,誰是好人誰是壞人?最後選擇標準剩下官銜、抬頭、學歷、外貌,若以此取人,謬矣。

此外這句話要整體看,才能型構完整文義,把後半句「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拿掉,只留「三人行必有我師」就會產生誤導,以為人多就是對的,人多未必是對,有一句成語叫做「三人成虎」,就是說連續三人說街上出現老虎,就會使人相信街上真有老虎,連一國之君也會被騙,這是出自《戰國策》的故事,謠言講多了,任誰多會信以為真,這也是為什麼政黨、政府都要有文宣部門和拉攏媒體的原因。

有一個傳播理論叫Bandwagon effect,Bandwagon是美國西部開拓時,流浪樂團的馬車,一鎮接一鎮表演,當到達一個新地方,樂手會在車上演奏招徠人群,鎮上的人就會跟著馬車跑,人越滾越多,這個理論中文就叫做「樂隊車效應」,表示一個議題或一個政治人物有人跟,就會滾出更多的人,但議題是否是對的?政治人物是否是站在公義的一方?沒人知道;樂隊車效應講的是群眾的「理盲」,所以說三人行,未必可以找到老師,也可能是詐騙集團,詐騙集團都是「三人行」一搭一唱,若真以為「三人行必有吾師」,可能被騙還在幫人數鈔票說謝謝,江湖走跳,防人之心真的不可無。

其實這句成語是在講,只要是人,總是有優點,也有缺點,我們必須以他人為鏡,透過觀察別人優點與缺點,經由內省,看到自己的優缺點,也就是「以人為鏡」,這是唐太宗懷念魏徵,所引用的魏徵的諍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在社會學理論中也有類似的概念,所謂社會化socialization,就是觀察並學習模仿他人的行為舉止,讓自己的行為符合社會的期待,並經由想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來理解自我是一個怎麼樣的人,這也是「以人為鏡」,社會學稱為「鏡中我looking-glass self」理論,但這是經由他人評價所建立的「客我」,並不是自己真正的「主我」,尤其透過哈哈鏡或凸凹鏡,「鏡中我」的評價更會被扭曲;

所以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只是社會化過程所建立的社會標準,儒家奉為謙遜的經典,但是否誆人,請看倌自己看著辦。

此印之妙在於印文,用了少見的甲骨文,甲骨文是殷商晚期王室用於占卜記事的文字,「甲」是龜腹或龜背的殼,「骨」是獸骨;殷人敬鬼神,兵戎或祭祀均須問祖先,由巫者在龜甲獸骨過火,再依燒灼所形成裂痕,預卜吉凶做成神諭,然後由官員將所問之事契刻於甲骨上;以燒灼龜甲獸骨問事,類似以前台灣民間熱衷大家樂,一群賭徒夜裡在陰廟圍著落下香灰猜數字一樣。

甲骨文是殷商晚期王室用於占卜記事的文字。圖/鄭自隆提供

甲骨文只在殷商王室使用,商亡後,周朝不來占卜這套,甲骨文也就消失;直到3500年後的光緒25年(1899)才被發現,發現的人是翰林王懿榮,他當時患瘧疾,找人去北京藥店抓藥,由於通醫術,每味藥材都親自查看,偶然發現有味稱為「龍骨」的藥刻有文字,由於王懿榮金石功底深厚,確定其為「殷人刀筆文字」,是比周朝籀文(讀為「咒」)更早的文字,沉睡數千年的甲骨文終於再現。

順便講個王懿榮的故事,1900年八國聯軍,光緒帝和慈禧太后落跑了,王懿榮被任命為京師順天團練大臣,在現在就是首都民防指揮官,只是芝麻綠豆官,但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後,他居然留下「主憂臣辱,主辱臣死;於止知其所止,此為近之」的絕命句,然後投井自殺,儒家忠君思想真是害人不淺。

所以甲骨文是20世紀才被認識的文字,因此若有甲骨文印章號稱明清作品,當然是贋做,書畫文字亦然;印文「有」與「師」難辨,要不是刻者把它寫在邊款,可要猜許久;刻者黃賓虹,原籍安徽徽州歙縣,同治4年(1865)生於浙江金華,卒於1955年,高壽90,此印為1913年(癸丑十月)刻。

刻者黃賓虹,此印為1913年(癸丑十月)刻。圖/鄭自隆提供

【延伸閱讀】

方寸之見(1)白雲深處

方寸之見(2)我有餘事作農耕

方寸之見(3)我生百事盡隨緣

方寸之見(4)見象非相 是相亦象

方寸之見(5)侘寂

方寸之見(6)俯仰一世

方寸之見(7)笠掛櫻、晝寢石

方寸之見(8)君子不器

方寸之見(9)不敢為天下先

方寸之見(10)琴罷倚松玩鶴

方寸之見(11)康寧靜智

方寸之見(12)遊方之外

方寸之見(13)拙亦宜然

方寸之見(14)大半生涯在釣船

方寸之見(15)任俠自喜

方寸之見(16)一息尚存書要讀

方寸之見(17)阻欲不求大,得歡常有餘

方寸之見(18)自得、大自在

專欄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