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自隆專欄】方寸之見(16)一息尚存書要讀

看書就是吸收作者的經驗與視野,所以不讀書不看報的人,視野必然有限,但讀書要帶著獨立思考的「批判式閱讀」。讀書的樂趣,是沒有壓力的隨興行為,拼命就沒有意思了,而且天下至廣書無數,不能盡讀也無須盡讀。

鄭自隆(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兼任教授)
2025/05/16 19:57 2025/05/17 00:57
刻者劉淑度,名師儀,拜齊白石習印,齊白石譽其「與吾亂真」,是少見的女性篆刻者。圖/鄭自隆提供

好可怕的一句話,「一息尚存書要讀」,只要有一口氣在,就要寫字讀書,像極了小學老師或新手父母教訓小朋友,無論颳風下雨就是要上學,無論體力再不濟就是要把功課做好才能去睡覺。

當然讀書是必要的,書是他人經驗的累積,看別人的書就是吸收作者的經驗與視野,所以不讀書不看報的人,視野必然有限,所以會讓人「面目可憎」,不過讀書一定就是開卷有益?其實未必,無益之書比比皆是,如政治人物、巨商富賈傳記,吹牛自捧居多,候選人選舉造勢的書,翻翻就好,至於政治或宗教造神之○○嘉言,內容就如公民課本,也不必當真。

讀書要帶著批判性,也就是帶著獨立思考的「批判式閱讀」去看書,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不是站在地上看巨人,至於匍匐跪拜仰望巨人更不必了;所謂「少年見山是山,中年見山不是山,老年見山還是山」就是這個意思。

少年讀書當然像海綿,能吸收多少就多少,除自己本科知識外,也要跨足專業領域外的書籍,要廣而博,就是「少年見山是山」;當基本知識累積到一定程度,就逐步建立自己的認知框架,懂得分辨外來資訊的良窳,不是撿到籃子都是菜,不是官大學問高,大官講的未必是真心話,更不見得是真的,電視名嘴看顏色發言,唬爛居多,當真不得,這就是「中年見山不是山」的獨立思考,不要偶像崇拜,更不要被人牽著鼻子走。

當養成批判式閱讀習慣後,就宛如老僧入定,懂得「盡信書不如無書」的道理,不隨之起舞,如同功夫已成,可以丟掉劍譜應對自如,不會被他人牽制,進入江湖老了那漢子的「見山還是山」的境界,即使佛典、聖經,既出自人手,就是人為創作,都屬「有為法」,如露如電如夢幻泡影,當然可以用現代理論、時代背景予以詮釋甚至質疑。

所以啦,把讀書當拼命,一生懸命,就會失掉讀書的樂趣,很多在學成績優良的學生,離開學校就不再讀書,就是因為不考試了,失掉唸書的動機與動力;其實讀書的樂趣,是沒有壓力的隨興行為,拼命就沒有意思了,而且天下至廣書無數,不能盡讀也無須盡讀。

白石老人的《一息尚存書要讀》是白文陰刻,其「要」字乍看宛如「與」,細看還是「要」。圖/鄭自隆提供

此印原創者是齊白石,白石老人的《一息尚存書要讀》是白文陰刻,其「要」字乍看宛如「與」,細看還是「要」,這是老人的功力,無人能及;而此印是老人的學生劉淑度摹刻,用朱文陽刻,雖然寫印佈局一模一樣,但老師作品就是飄逸瀟洒,學生作品就是拘謹放不開,這也難怪,此印完成時,劉氏為38歲,固然為壯年,但女性本就較規矩,又是臨摹師尊作品,只求其真,當然不敢造次。

刻者劉淑度,名師儀,生於光緒25年(1899)卒於1985年,是少見的女性篆刻者,祖籍山東德州,畢業於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國文系,1958年在南京第十中學退休後回北京定居。拜齊白石習印,齊白石譽其「與吾亂真」,她追隨齊15年,得其真傳,成為有千石作品的大家,齊曾贈《千石印室》章,並為其印譜集作序。

鈕為豹,豹腳還破格突出印面,甚罕見且富靈氣。圖/鄭自隆提供

印面頗大,有6.2X6.2公分,可為文鎮,印石烏黑,但不知是什麼石頭,看來漂亮,可惜不沾泥;鈕為豹,豹腳還破格突出印面,甚罕見且富靈氣,邊款「民國廿六年冬月作,師儀劉淑度」,但奏刀潦草,不似女性秀氣,不知是否託名仿刻。

【延伸閱讀】

方寸之見(1)白雲深處

方寸之見(2)我有餘事作農耕

方寸之見(3)我生百事盡隨緣

方寸之見(4)見象非相 是相亦象

方寸之見(5)侘寂

方寸之見(6)俯仰一世

方寸之見(7)笠掛櫻、晝寢石

方寸之見(8)君子不器

方寸之見(9)不敢為天下先

方寸之見(10)琴罷倚松玩鶴

方寸之見(11)康寧靜智

方寸之見(12)遊方之外

方寸之見(13)拙亦宜然

方寸之見(14)大半生涯在釣船

方寸之見(15)任俠自喜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