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醫隨筆30一群醫界老兵的回憶饗宴】從常被誤認為歇斯底里的高血壓談起

高血壓又稱為隱形的殺手,高血壓除了導致心臟病死亡外,也會導致其他血管疾病,如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性腎臟疾病如尿毒等,分別在十大死因為第2位、第5位及第7位,而且高血壓性疾病之死亡率及排行有呈現上升趨勢。

傅懋洋(高雄長庚醫院臨床教授、傳壽醫療基金會董事長)
2025/07/01 10:33 2025/07/01 15:12
不管高血壓的原因為何,高血壓的後果是可怕的,所以測量血壓極其重要。圖/shutterstock

根據衛福部最近公布的台灣人民死亡原因中,心臟病死亡是僅次於癌症佔第二位。心臟病有很多種,而冠心病是目前最常見的原因之一。造成冠心症的危險因素中最常被提及的就是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而這些危險因素是可以被控制及治療的。國民健康署106-109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發現,20歲以上國人高血壓盛行率為27.3%,其中自知率為67.9%,仍有三成民眾不知道有高血壓,所以高血壓又稱為隱形的殺手。其實高血壓除了導致心臟病死亡外,也會導致其他血管疾病,如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性腎臟疾病如尿毒等,分別在十大死因為第2位、第5位及第7位,而且高血壓性疾病之死亡率及排行有呈現上升趨勢。      

高血壓的患者中超過百分九十的人找不出來病因,是所謂本態性的高血壓,就是意味著這種高血壓只能控制而不能根除,但是仍然需要治療,因為有控制,將來因心腦血管疾病、腎臟病或其他的併發症及死亡率會明顯的下降。有百分十的高血壓是因為其他原因所造成的,所謂續發性高血壓。續發性高血壓有可能是血管病變所造成,有可能是新陳代謝科的問題所造成,可能是甲狀腺的問題所造成,也有可能是腎病或腎血管阻塞所造成。所以如果病人很年輕就有高血壓,或是年紀很大才發生高血壓,或者有一些特別的症狀或表徵,就要考慮有沒有續發性高血壓的可能性,因為這種續發性高血壓是可以針對原因加以治療,而有根除的可能。續發性高血壓中有一種很容易被認為歇斯底里或是神經病,而錯失了診斷甚至引發了併發症,常常拖了很久之後才被診斷出來,那就是「嗜鉻細胞瘤」。      

在一次早晨的病例討論會中,住院醫師提出一個的病例:一位五十來歲的婦人因血壓忽高忽低合併胸痛被送到急診,血壓高時收縮壓可以達到兩百毫米汞柱。心電圖呈現急性心肌梗塞的型態,心肌酵素稍微昇高。在懷疑心肌梗塞的判斷下進行心導管檢查,但結果冠狀動脈卻是正常,所以改診斷為急性心肌炎。因為血壓忽高忽低,年輕的住院醫師搞不清楚頭緒,特別提出來討論。我看到這樣的病例以後,直覺上認為這應該是一個罕見的病例,懷疑這位病人罹患腎上腺嗜鉻細胞瘤。我馬上帶著住院醫師到急診室,那一幕讓我永難忘懷:只見這位病人全身一直流汗,全家人圍著她拿著扇子幫她在搧風。檢查她的身上有特殊的色素沈著又合併神經纖維瘤,看到這樣的情況更加篤定我的診斷,立刻幫病人安排腹部電腦斷層檢查。果如預料,在左側的腎上腺有一個相當大的腫瘤,在病人生命徵象穩定後,馬上請泌尿外科醫師開刀,救回了一條性命,病理報告真的是腎上腺嗜鉻細胞瘤,這個病例後來成為當年全院臨床病理討論會的病例之一。      

這使我想起星星王子的故事:星星王子是一位網紅星相家,據報導有一次因為身體不適,血壓昇高、心悸、胸痛被送到某一間醫院,一開始認為是心肌梗塞,經過心導管檢查,冠狀動脈是正常,所以改診斷為急性心肌炎,簡直是我們那個病例的翻版。不幸的是,星星王子後來血壓下降甚至昏迷,被裝上葉克膜急救,但是發生了併發症,導致左腳壞死而截肢。其間經過三間醫院,最後轉送到台大醫院,才被診斷出嗜鉻細胞瘤,經過外科醫師開刀,救回了一條性命。

我們不能說星星王子一開始沒有被診斷出來是誤診,因為當時的醫師如果沒有去思考或懷疑這個病的可能性,永遠就沒有辦法診斷出這個毛病,所以醫師的經驗或直覺是很重要的。其實我把那個病例多次在研討會中提出來讓年輕的醫師去分析,能夠一開始就診斷出來的醫師確實沒有幾個,所以診斷這個病確實不是那麼容易。我們也有一位病人,常常因為血壓高到兩百毫米汞柱以上,合併心悸、頭痛、還有盜汗,被送到急診室以後不久血壓又恢復正常,又沒有以上的症狀,所以被當作歇斯底里在治療。因為反覆了好幾次,被當作神經異常去看過精神科的門診,那後來輾轉到我們的醫院,經過詳細的檢查,後來終於發現是嗜鉻細胞瘤在作怪,經過外科醫師開刀切除後完全正常。      

嗜鉻細胞瘤是一種罕見的疾病,這種細胞瘤一般為良性,但它會持續或間斷地大量釋放一種名為「兒茶酚胺」的交感激素,因而引起持續性或陣發性高血壓和多個器官功能及代謝紊亂,特別是造成惡性高血壓。此外交感激素也會造成心跳過速及盜汗的現象,就好像你緊張興奮時血壓會上昇,心跳會增加而且會盜汗的情況一樣。有些病人到急診室時血壓已經恢復正常,所以容易被診斷為恐慌焦慮症,我也看過幾個病人初期的診斷竟然是歇斯底里症。由於交感神經興奮會造成血管收縮,所以就容易引起心肌缺氧而產生類似心肌梗塞塞的心電圖,但是心導管檢查冠狀動脈血管又是正常,所以就會轉而診斷為心肌炎,常常搞得醫師沒有辦法下正確的診斷,而造成一些誤診或醫療糾紛。      

嗜鉻細胞瘤的典型表現是高血壓,但我曾遇到以「發生低血壓」而被我診斷出來的病例:一位病人因為懷疑肝腫瘤做了血管栓塞治療而發生了血壓低的情況,被送轉入心臟內科加護病房。由於該病人是我女兒同事的爸爸,應女兒要求特別去關照。血管栓塞術前數天我曾去他的病房探視過他,那時候一切正常,術後這位病人發生了血壓偏低的情況讓我很納悶。後來請他的家屬來,他們說這位病人在家裡有時候血壓會忽高忽低,讓我推想:這位病人會不會是罹患了嗜鉻細胞瘤,而這個嗜鉻細胞瘤長在肝臟後方,被誤認為肝腫瘤而做了栓塞治療。在栓塞當下細胞壞死造成交感激素大量釋出,血壓突然升高後,因後續交感激素的缺乏而呈現低血壓的狀態。後來這位病人在血壓穩定後也接受了開刀,證明確實是嗜鉻細胞瘤而非肝腫瘤。我們去搜索文獻,居然有報告利用血管栓塞的方法來治療嗜鉻細胞瘤,真是誤打正著。其實嗜鉻細胞瘤臨床上有幾個百分之十的定律,百分之十的病人發生在小孩,百分之十的病人有家族史,百分之十的人會轉為惡性,另外百分之十的病人會長在腎上腺以外的地方,就像我們這位病人一樣,坦白講嗜鉻細胞瘤真的很多變,不好診斷!      

不管高血壓的原因為何,高血壓的後果是可怕的,所以測量血壓極其重要。最近有一位39歲的男性年輕人來看我,他因為心臟衰竭、肺水腫及腎臟衰竭住其他的醫院,經別人轉介過來。我們發現高血壓是造成這位病人心臟衰竭、肺水腫及腎臟衰竭的主要原因,至於他是否有嗜鉻細胞瘤或其續發性高血壓,還需要進一步檢查。我問病人說他過去有沒有量過血壓?這位年輕人說他從來沒有量過血壓,但是他每次頭痛,就以為是單純的頭痛而吃止痛劑,沒有想過是高血壓造成的而去測量血壓。現在他的腎臟和心臟已經衰竭,腎臟已經達到幾乎要洗腎的地步,令人不勝噓唏,這就是沒有定期量血壓所造成的惡果。過去也有一位教授級的外科醫師在開刀的時候突然發生中風,被送到急診時才發現他的心臟擴大、血壓很高,仔細問這位醫師也從來沒有量過血壓,而高血壓正是造成他中風併發症及心臟擴大的原因。所以我們常衛教民眾「高血壓是一個隱形的殺手」,並鼓勵民眾好好的定期量血壓,以便早期發現高血壓,早期接受治療,可以避免將來發生心臟及腎臟或是其他高血壓的併發症。      

世界高血壓聯盟定5月17日為世界高血壓日,倡議「準確量血壓,控制血壓,延長壽命」,呼籲世界各國政府重視測量血壓的重要性。國際建議18歲以上民眾每年至少要在家量一次血壓,並搭配722原則:「7」連續七天量測、「2」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一次、「2」每次量兩遍,取其平均值。如果健康成人7天血壓平均超過參考值120/80 mmHg,建議積極進行飲食、運動和作息調整,持續觀察722血壓值,若仍未改善,可以再進一步諮詢醫療人員。如果血壓超過 140/90毫米汞柱,則應該開始治療。高血壓治療目標值依罹患慢性疾病種類及年齡層不同,會有所差異。對於罹患慢性病如糖尿病及腎臟病等,血壓控制則更為重要,除落實良好生活習慣外,更需遵循醫囑服藥,讓病情得到妥善的控制。   

您還記得上次在家量血壓是什麼時候?血壓有正常嗎?健康生活習慣 ,從年輕開始養成!

專欄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