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樣竹科女為乳癌大魔王花費數百萬 籲政府早日通過免疫藥物納入健保

29歲的花漾年華,怎樣也沒想到竟然會與乳癌相關聯,在竹科工作的柔柔,過去是個在健檢時毫無紅字、也無家族疾病的健康寶寶,一天卻在抹乳液時摸到左側乳房有硬塊,原本超音波檢查因外觀平滑初判為良性腫瘤,但近一步接受穿刺檢查,竟確診為乳癌,還是被癌友們避之唯恐不及的「大魔王」「早期高風險三陰性乳癌」。
和醫師討論後,柔柔決定自費使用國際標準的完整術前術後化療併用免疫藥物輔助治療,預防乳癌復發,獲得了良好控制。她坦言,兩年來連同醫療與手術費用已自費數百萬元,如果不是科技業的收入和商業保險的支援,一般年輕人可能難以負擔龐大的自費治療。因此她代表病友團體發聲,和醫界一同期待政府健保給付能依國際標準治療,給年輕病友活下去的力量。
三陰性乳癌轉移復發率高 是乳癌中的大魔王
「三陰性乳癌」因ER、PR與HER2三種受體表現陰性,可用的藥物選擇少,以化學治療為主,加上癌細胞的分化常呈現高惡性度、較為兇猛,如果發現的晚,轉移復發風險高,一直是乳癌病友最害怕的乳癌類型。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陳芳銘表示,相較於其他類型乳癌,三陰性乳癌整體復發率較高,整體復發率高達50%,且大多集中在發病的前幾年,以早期三陰性乳癌為例,5年內復發風險逼近3成。尤其是「腫瘤介於1-2公分且合併淋巴轉移」或「腫瘤大於2公分」的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族群,更容易復發,存活率偏低。
值得關注的是,三陰性乳癌確診年齡多在44到54歲,這個年齡段正是社會的中堅份子,在家庭也身負育兒扶老的重責大任,罹癌易對經濟與心理造成重大衝擊。研究顯示,早期三陰性乳癌病友面臨龐大的壓力來源,包括:門診就醫、藥物治療與醫療器材等直接醫療支出;因治療而請假、因疾病造成短期或長期工作能力喪失的生產力降低;而且,年輕病友特別在意癌症造成身體外觀、生活形態與人際關係的影響,而失業會加重幾乎所有層面的心理壓力。
三陰性新契機 術前術後搭配化學療法併用免疫藥物治療
不過三陰性乳癌並非無藥可治,台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乳癌多專科醫療團隊召集人曾令民說,近年拜醫藥進步之賜,術前術後搭配完整的化學療法併用免疫藥物輔助治療,早期三陰性乳癌也有機會追求穩定控制病情而不復發。
陳芳銘也表示,根據研究顯示,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病友若在手術前接受免疫藥物搭配化療,可以提高病理完全緩解率,有機會讓腫瘤縮小至病理檢驗時沒有偵測到的癌細胞,減少手術切除的範圍;手術後接續免疫藥物輔助治療約半年,有助消滅手術後仍殘存的癌細胞,提升無事件存活期幫助追求更長的存活時間,因此被國際治療指引列為建議治療選擇之一。
而在剛結束的2024 ESMO歐洲腫瘤學學會大會中發表的最新研究也顯示,相較於傳統化療,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接受完整術前術後免疫藥物輔助治療,5年疾病惡化與腫瘤復發風險降低近4成、整體死亡率下降約3成5,且進一步的次族群分析發現,亞洲族群更具治療潛力,結果令醫界非常振奮。
免疫藥物未納健保 醫師與病友團體籲加速通過
雖說各項研究都顯示,術前術後完整的化療併用免疫藥物輔助治療,對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的效果顯著,有助提升治療反應率,降低復發風險,不過,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黃俊升教授卻表示,目前台灣在各種乳癌類型中,早期荷爾蒙陽性與HER2陽性型皆有多種藥物納入給付,唯有早期三陰性乳癌,健保僅給付化療藥物,癌友預後效果如果不盡理想,便可能形成早期乳癌中的治療缺口。
高雄市乳癌防治衛教學會理事長侯明鋒表示,台灣乳癌死亡率降不下來,除了早期篩檢人數不足外,確診後精進提早治療,更是降低乳癌復發風險、死亡率的重要關鍵。台灣年輕病友協會潘怡伶理事長也表示,早期三陰性乳癌除了化療,目前好不容易有免疫藥物合併化療可用,完整的術前術後輔助治療也被國際治療指引推薦,但至今仍未納入健保給付,對於年輕病友來說,一年上百萬的藥費是非常沉重的經濟負擔,很多人因此放棄自費治療。
因此醫師們與病友團體共同呼籲,期待政府加速彌補缺口,將術前術後完整化療併用免疫藥物輔助治療納入健保給付,讓每位早期乳癌病友都有不只一種藥物的治療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