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報醫筆記】天冷易引發猝死,如何因應突如其來心血管疾病

衛福部口腔健康司司長賴向華19日凌晨疑似天冷引發心肌梗塞猝死,患有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冬天易誘發不適,造成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 OHCA),隨腦部失去血液灌流,10分鐘便會造成不可逆的損傷。

社團法人中華緊急救護技術員協會
2023/11/25 06:00
寒冷的氣溫易引發心血管疾病患者產生不適,較低溫之清晨或晚間時段盡量避免外出,倘若患者有胸痛、胸悶、呼吸困難等症狀應盡速送醫救治。

衛福部口腔健康司司長賴向華19日凌晨被妻子發現失去呼吸心跳,雖然家人緊急CPR,但在救護人員緊急送醫搶救後仍宣告不治,享年56歲。目前初步研判疑似天冷引發心肌梗塞。為什麼健康的人會猝死?在119救護車達現場前,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呢?

【案例 】

  「低溫特報!寒流發威加上輻射冷卻影響,全臺急凍,本島平地的最低氣溫在4度左右…」電視傳來氣象報導,分隊同仁聽聞無不感到憂心,每年這個時刻,救護案件就會開始急遽增加,尤其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因溫度驟降而感到不適,嚴重甚至導致猝死。仔細想想,如果周遭家屬、朋友或路人發生如此不幸的事情,若只在現場默默等待119,流逝不只是時間,還有病患寶貴的性命。因此在119救護車達現場前,我們應該奮力與死神拔河,搶救病患於危急中。所以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呢?

【關鍵問題】

  1. 成人發生「猝死」的原因為何?
  2. 病人發生「猝死」時,我們可以做什麼?
  3. 民眾版CPR口訣「叫叫壓電」如何操作?
  4. 在哪可以取得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 AED)?

【關鍵處置、問題解析】

成人發生猝死的原因大多是急性心肌梗塞,因此患有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冬天易誘發造成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HCA),隨腦部失去血液灌流,4-6分鐘腦細胞因獲得不到氧氣及養分而開始死亡,10分鐘便會造成不可逆的損傷,因此即時啟動生存之鏈[1]是急救的關鍵。OHCA患者的存活率受到生存之鏈影響,依序為儘早求救並辨識、儘早心肺復甦術(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儘早心臟去顫(defibrillation)、高級心臟救命術(advanced cardiac life support, ACLS)、到院後整合性復甦後照護、及復原,其中前三項於4分鐘內實施,可提高患者存活率,且研究指出未施作CPR患者每一分鐘死亡率增加7%-10%;另據醫學報告,猝死病患經急救後存活者,其中約有90%初始心律為心室顫動(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Vf),而最有效的治療就是電擊去顫,因此對於猝死病患,我們應該儘速操作口訣 [叫、叫、壓、電],操作步驟如下:

  • 叫: 叫病人,確認病人意識
  • 叫: 求救,確認病人無意識,立即請人撥打119並取得AED
  • 壓: 壓胸,確認病人無適當呼吸後,立即給予胸外按壓
  • 電: 電擊,以「開、貼、插、電」方式操作AED

其中取得AED部分,依緊急醫療救護法第14-1條第一項規定: 「中央衛生主管機關公告之公共場所,應置有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或其他必要之緊急救護設備。」而衛福部依據高人潮、高效益、高風險與難到達四大原則與參考先進國家設置經驗,公告於下列場所應設置AED:

  • 交通要衝
  • 長距離交通工具
  • 觀光旅遊地區
  • 學校、大型集會場所或特殊機構
  • 大型休閒場所
  • 大型購物場所
  • 旅宿場所
  • 大型公眾浴場或溫泉區
  • 公眾服務單位設施

  值得注意的是,品質良好的壓胸能替代心臟輸出血流25%-33%的功能,如果我們壓胸不確實,替代率則往下修正,因此高品質CPR也是重要的課題。依衛福部110年4月23日修正「民眾版心肺復甦術參考指引摘要表」,高品質CPR除了正確的壓胸位置(胸部兩乳頭連線中央),還要達到用力壓(深度5-6公分、快快壓(速率100-120次/分鐘)、胸回彈(確保每次按壓後完全回彈)及莫中斷(儘量避免中斷,中斷時間不超過 10 秒)等原則。

【總結】

「中華緊急救護員技術員協會」指出,寒冷的氣溫易引發心血管疾病患者產生不適,做好禦寒措施可降低發生風險,較低溫之清晨或晚間時段盡量避免外出,倘若患者有胸痛、胸悶、呼吸困難等症狀應盡速送醫救治,如患者倒地則立即執行急救措施,持續至119救護人員到達,接手實施高級心臟救命術後送往醫院治療,環環相扣拯救猝死患者生命。

【TEMTA救護一點通】

【參考文獻】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