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報農民曆-秋分2】秋分日夜等長卻非氣溫均分日 秋高氣爽天氣還要再等等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穿上棉」,許多老一輩會說,中秋節過後天氣會開始變涼,也有秋天每下一次雨就會天氣就會逐漸轉冷的說法,然而近日連續受到熱帶低壓影響,天氣不穩定,各地仍有機會降下陣雨或雷雨,預計下週三(9月25日)起低壓帶遠離,各地恢復午後雷陣雨為主的天氣,雖然不下雨時較為悶熱,各地最高溫仍可來到31、32度以上,但民眾可在雨後逐漸感受到秋意。
何時能夠迎來入秋第一道鋒面?中央氣象署分析近50年資料顯示,影響台灣第一道鋒面的時間有逐漸變晚的趨勢,推估與氣候暖化有關,但受到年際變化影響,每年狀況仍有不同。此外,近期預報顯示,未來幾週低壓帶發展活躍,甚至仍有熱帶擾動的形成,因此午後雷陣雨的天氣可能還會維持一陣子,要享受秋高氣爽的天氣可能還沒那麼快。
春分秋分 瞑日對分 秋分卻不是氣溫的中間值?
中秋節上週剛過,9月22日秋分來報到。秋分與中秋乍看之下似乎與秋天有關,其實意義大不同。「中秋」是根據月球的運動而訂,固定在每年農曆8月15日,「秋分」則是24節氣之一,落在秋季過半後的第四個節氣。
「秋分」是根據太陽運行到黃經180度的時刻而定,發生在9月22至24日間。秋分這一天太陽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晝夜等長,之後太陽直射位置開始由赤道持續偏南,北半球白晝越來越短,黑夜會比白天長。
「春分秋分,瞑日對分」,秋分日夜一樣長,氣溫也會是一年之中的中位數嗎?「報氣候 - 中央氣象署」臉書粉專以台灣11個平地氣象站日均溫氣候平均值(1991-2020年)進行排序統計,分別找出各氣象站日均溫中位數,也就是一年之中氣溫均分點,發現各地測站氣溫上的「均分日」大約是落在秋分之後的30-40天,也就是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
氣象署進一步指出,儘管「均分日」的日均溫大致由北往南逐漸升溫,但氣溫均分日並沒有明顯規律。
秋分過後天氣逐漸轉涼? 氣象署:氣候暖化影響,第一道鋒面越來越晚來報到
老一輩常說,中秋節過後天氣會開始變涼,也有每下一次雨就會冷一點的說法。「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指的是節氣進入白露之後,天氣慢慢變涼,要多注意保暖;「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穿上棉」則是指每落一場雨,氣溫會進一步下降,十場秋雨過後,大約就會變得寒冷。
不過近日天氣仍然受到低壓影響,白天氣溫動輒超過30度,午後雷陣雨仍相當旺盛,「秋分」來臨後,何時才能迎來入秋後的第一道鋒面?氣象署分析近50年資料,發現秋天第一道鋒面平均值落於9月18日,正常值範圍為8月29日至10月7日間,大致落在「白露」和「秋分」節氣附近,紀錄上最早的第一道鋒面是在1986年8月22日,而目前為止最晚是在2022年11月23日。氣象署也進一步發現,影響台灣第一道鋒面的時間隨時間逐漸變晚的趨勢。
氣象署氣候預報科科長羅資婷表示,隨著太陽直射區域往南移動,北方冷空氣逐漸增強,當北方冷空氣南下與南方較暖濕的空氣在台灣附近交會形成鋒面並對台灣天氣造成影響,所以當所謂的「第一道鋒面」出現,則意味著秋天來臨了。秋季台灣的降雨,主要集中於台灣東北部迎風面,不過有時南來水氣較為潮濕,仍會出現短時強降雨,甚至雷雨等現象。隨後,大陸冷空氣隨著時序會越來越明顯,冷空氣越來越強,天氣也會越來越寒冷。
羅資婷指出,第一道鋒面逐漸變晚可能與氣候暖化、夏季變長有關。她解釋,隨著氣候暖化,來自北方大陸的冷空氣南下影響台灣的時間也逐漸變晚,形成第一道鋒面的時間也有越來越晚的趨勢,僅管近40多年秋季鋒面有逐漸晚到的趨勢,每年實際發生的日期仍然受到年際變化影響,每年狀況仍會有所不同。
秋季收成關鍵期 農諺道盡氣候穩定重要性
農業部網站提到,秋分之後,二期稻作已到抽穗末期,早植稻進入成熟期,「好中秋,好慢稻」,「八月半田頭看」,意指此季節是水稻收成的關鍵時期。
「秋分天氣白雲多,處處歡聲歌好禾;只怕此日雷電閃,冬來米價貴如何」,指得是秋分日如果是晴天,當年度便會豐收,如果打雷閃電則會欠收,導致米價變貴;而「秋分稻見黃,大風要提防」則是指稻穀開始成熟轉為金黃色,稻穗因重量而下垂,但秋季天氣多變化,要提防突如其來的大風把稻米吹壞倒塌。
羅資婷指出,前述農諺提到「風」和「雷」,指得可能是低壓帶影響或是颱風帶來的風雨。一般而言,秋季之後中南部對流性降雨會逐漸減少,進入枯水期,但7至9月仍屬於颱風活躍期,即使台灣沒有受到颱風影響,仍可能因受到低壓帶影響而帶來較多的降雨。
隨著秋季到來,太陽直射會越來越往南,台灣逐漸轉為受到東北季風影響的天氣,不過目前觀察未來幾週台灣仍有受到低壓帶影響的機率,天氣不穩定,這種多雨的天氣型態仍然為維持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