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恐懼,是保護你的天賦》擊退成長過程中潛藏的怪物

會影響小孩人格發展的,不只是父母的教養,還有各種人類基因。有一天或許可利用產前檢查找出這些基因,但在那一天來到之前,減少暴力事件得靠一個更簡單、更低科技的策略,那就是以愛心及人道方式對待小孩。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2022/12/17 12:00 2022/12/17 14:53
小孩子從大人鼓勵的眼神中,能看見自己活著的意義,從此人生觀可能全面改觀。圖/pexels。

危險之六:青少年弒徒之路

我發現,老師、教練、警察、鄰居、朋友的父母親,只要和善對待小孩,絕不會白費。在付出的那一刻,小孩、大人可能都不覺得什麼,殊不知已對這小孩產生深遠的助益。在那一刻,沒有任何刻意的作為,但小孩子從大人鼓勵的眼神中,能看見自己活著的意義,從此人生觀可能全面改觀,不再把自己受冷落、受傷害看作是罪有應得,不再視自己為大人傷心時的一大累贅,不再視自己只是個無力解決家庭難題的小孩,無力幫家人從痛苦、發狂、毒癮、貧窮、不快中解脫的小孩。毋寧說,在這個和善待他的大人面前,他是個特別、可愛或受器重的小孩。

懂得欣賞小孩的特質,或許就可令他們感到受器重。小孩的特質很多,就呈現在我們的眼前,例如藝術天分、體能、幽默感、勇氣、耐心、好奇心、學習能力、創意、機靈、責任感、充滿活力等等。

國小五年級時,我有個老師姓康威,他幫我擊退了成長中潛藏的怪物。就在暴力不斷侵蝕我的家庭之際,康威老師出現,以親切和善待我,並幫助我找到自己的長處。他讓我對自己有另一番認識,避免產生一般受虐小孩必有的想法:「如果我受虐,那也是我應得的。」

小孩一生的轉變,可能就在這幾段時間,因為某個人的親切相待,喚起他記憶裡那個曾受珍愛、重視、鼓勵的自己。可嘆的是,有些小孩自襁褓時即未受到細心的呵護,心中沒有一個放置善良體貼與認可的地方,也才沒有成為那樣的人(這顯示良師指導和「大哥哥」、「大姊姊」計畫的重要性。詳見附錄二)。

小孩子在成長初期從照料者處得到的對待,如果是讚賞與施暴兼而有之,那這小孩未來的自我認同是正面還是負面,各有一半的機率。若家庭非常不健全,對小孩會造成許多傷害,其中最嚴重的,就是使小孩覺得自己活得沒有目標、沒有價值。當小孩覺得如此,就很難成材,就沒有勇氣冒險,甚至覺得冒險非常不智,因為這類人自認扛不起重責大任。

馬戲團大象的訓練方式,很能說明這種自我認同的形成。大象還小的時候,就被鐵鍊給拴在牢牢插入地下的大木椿,任憑牠們使勁拉扯、掙扎,鐵鍊沒有斷,木樁也不動,最後牠們知道白費力氣,不再掙扎。此後,只要栓上一根細繩就能「鍊」住它,即使力氣明明大得可以拉倒馬戲團帳篷,他們也不會造反。因為牠們一感到行動受阻,腦海中就會浮現制式的想法—反抗無用,於是打消反抗的念頭。

「你沒出息!」「你唱不來!」「你沒那麼聰明!」「沒錢,你就是癟三!」「誰會要你!」「你這輩子完蛋了!」「你的目標應該實際點!」「我們會離婚,全因為你!」「沒有你這小子,我不會變成今天這樣!」「你這個廢物!」此刻在全美各地家庭裡,正上演著這樣的劇情;這些咒罵就像是拴住小象的粗鐵鍊、牢牢插入地下的木樁,使小孩自認這一生就像那咒罵中所說的,從此自暴自棄。

除非後來發生某些事,改變了他的想法,除非他了解繫縛他的不過是條細線,粗鐵鍊只是幻想,除非他了解自己被耍了、被錯怪了,而且自己也看錯自己;否則,當這樣的小孩長大後,還是不會表現出正面的人格特質。

當然,會影響小孩子人格發展的,不只是父母的教養,還有一些小得無法察覺、但又重要得不容忽視的因素存在,那就是各種人類基因。其中一種基因叫D4DR,可能會使人的行為傾向尋找驚險刺激,許多殘暴的罪犯都有這種基因。一個人如果擁有細長的D4DR基因,加上後天環境及教養影響,長大後就可能成為暗殺者、銀行搶匪或蠻勇之徒。行為遺傳學家艾文亭.高次曼(Irving Gottesman)就表示:「換個環境,這種人也可能成為波士尼亞內戰中的英雄。」

未來,遺傳學在人類行為預測上會更具分量,根據個人基因就可精確勾描出人格特質,一如測量身高、體重等身體特徵那麼精確。當然這會引起不小的爭議,但有一天做父母的或許可以利用產前檢查,在嬰兒身上找出不想要的人格基因,例如影響人暴力傾向的基因。但在那一天來到之前,欲減少暴力事件,還是得靠一個更簡單、更低科技的策略,那就是以愛心及人道方式對待小孩。

書籍介紹

圖/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提供。

《恐懼,是保護你的天賦:暴力年代完全自救指南》/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

作者:蓋文・德・貝克(Gavin de Becker)

譯者:梁永安、賴皇良

出版日期:2022/12/1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