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米價將是下一個糧安難題?

台灣稻米產量與庫量雖高,但小麥、大豆等自給率不到1%,玉米僅3%,必須提高自給率及庫存量,才足以因應未來的糧安問題。

李武忠(農漁經學者)
2022/09/26 14:44
在極端氣候、化肥價格高漲、保護主義等不利因素影響下,相對平穩的國際米價已蓄勢欲漲,將衝擊以米食為主的亞洲20億人口。圖/池上鄉農會觀光工廠金色豐收館臉書

經數月紛擾,國際大豆、玉米和小麥價格好不容易回穩,但是稻米價格卻因極端氣候,化肥高漲而出現波動,尤其全球稻米最大輸出國印度(2021年出口量2150萬噸,占全球稻米出口比重約41%,其中60%銷往亞洲和非洲),為穩定當地米量供應,實施稻米產品出口限制,禁止主要用作動物飼料和乙醇生產的碎米出口,並對白米及糙米課徵20%出口關稅。

印度米出口量減少,恐將擴大國際稻米價格波動,加劇全球通脹,加以第二和第三大稻米出口國越南和泰國也一直在推高米價,這些舉措對高度依賴稻米進口的國家如菲律賓、印尼(稻米和米製品分別佔其糧食消費的25%、15%)等國衝擊更大,若金融投機者亦投入大宗商品投資並押注不斷上漲的糧食價格,恐助長新一波糧食衝擊。

印度做為全球最大稻米出口國,此次不只減少稻米出口量,同時對出口白米及糙米課徵20%的關稅,造成國際米價波動,糧食危機也恐更惡化。圖:印度的稻農/pixabay

雖然目前尚不確定這一波稻米價格上漲,是否引發全球糧食危機,但是導致危機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正在蓄積中,值得密切關注。

稻米是亞洲人主食也是世界三大糧食作物之一,全球約1.5億小農靠種稻維生,預計2022年底全球將生產約5.15億噸稻米,其中九成在亞洲生產和消費,主要生產國包括:中國、印度、孟加拉、印尼、越南等。相較於大豆與玉米,近年來國際稻米市場穩定,全球稻米價格僅小幅上漲,然而傳統農業生產受天候影響甚大。

今年以來中國、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因為乾旱洪水等極端氣候侵襲、化肥價格高漲、保護主義抬頭扭曲價格,以及部分稻農轉向種植豆類和油籽等因素影響稻作收成及供需,相對平穩的稻米價格恐上漲,並帶動其他穀物價格走揚,不僅加劇全球食品通膨,也將衝擊以稻米為主食的亞洲20億人口。

水稻是氣候變化的受害者,也是溫室氣體的製造者,在東南亞地區,水稻種植佔該地區甲烷排放量的25-33%,研究指出,除非引入新的生產和管理技術(如氣候智能型農業),否則東南亞可能因作物產量減少、土地稀缺和氣候變化,失去其主要稻米出口國的地位。

如何透過「糧食價格」維穩來保持經濟、社會及物價穩定,成為亞洲國家亟待克服的議題;氣候變化已經對農作生產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據估計到2050年,氣候變化會導致玉米等粗糧減產12.5%,水稻減產9.3%,小麥減產9.9%,將導致糧食價格上升。

稻米是亞洲人主食也是世界三大糧食作物之一,預計2022年底全球產量約5.15億噸,其中九成在亞洲生產和消費,圖/擷自網路

亞洲各國為穩控糧食短缺風險,從菲律賓、緬甸稻米到泰國、越南對蝦,正在應用選擇性育種來提高產量,新加坡則是將大樓種稻的垂直農業,視為提高國內糧食生產的新模式,並採用能抵抗極端氣候的新稻種;東盟與中日韓成立稻米緊急儲備計畫(APTERR),來保障該地區和國際糧食供應體系的穩定。

中國將資料納入農業生產要素範圍並利用人工智慧(AI)及數位科技,來提高糧食生産效率與供需的透明度,以避免過去因資訊不對稱導致蛛網效應,有效地降低糧食生產週期性危機,

台灣稻米年產約132萬公噸,產量充足且庫存量高(公糧加民間庫存超過100萬公噸),加以國人食米量下跌,稻米自給率達到110%,短期內國內稻米價格不會有太大的波動,不過台灣的小麥、大豆自給率不到1%,玉米也只有3%,有必要提高自給率及庫存量。

未來台灣不僅要面對極端氣候,化肥高漲,勞動力短缺及穀物高度仰賴進口的衝擊,更須面對兩岸關係惡化所帶來的各類衝突,政府應調整產業結構來應對中國市場可能流失,並積極推動氣候智能型農業及農業創新科技研發,降低對進口穀物依賴,才能應對隨時可能降臨的糧食危機。

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