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憶先母/一個民主老兵的悲歌(中)

我很清楚自己在推動全球學(研究全球),我以翻譯學術著作充實自己,兼課以教學相長,稿費雖低,有些書甚至自費出版,但胡適說過:「與其在課堂上誤人子弟,不如翻譯一部世界名著貢獻來得大。」

蔡百銓(自由作家、前民主進步黨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幹事)
2025/02/06 10:00
我參加黨外民主運動,也累及父母為我牽腸掛肚操煩一輩子。示意圖/pixabay

前言:

每年母親節與父親節,是我最害怕遇到的日子;我對得起天地良知,對得起國家社會,就是對不起先父母;父母生我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我雖不曾一日反哺報恩,但我光明正大、頂天立地、俯仰無愧,絕對無忝於所生。

一、執著民主不寫自白書連累父母受苦

堂兄曾坐政治牢15年,我後來參加黨外民主運動,父母因為擔心我步上堂哥後塵,為我牽腸掛肚操煩一輩子。

台灣戒嚴期間,我就是單打獨鬥的異議分子:就讀台中二中時,我撰文批判「敵來我走」外交政策得獎,畫壁報闡揚「釣魚台是我們的」就讀成功大學歷史系時,我挑戰戒嚴,辦班刊、舉辦讀書會,是出入教官室的常客。

後來,我北上就讀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很快就接軌黨外陣營,當時的我,哀慟美國與中國建交,希望台灣能有在野黨而邁向政黨政治,讀研究所3年期間裡,我們黨外新生代巡迴各地助選,直至1980年5月入伍服役,才與黨外陣營失聯。

1982年退伍時,毛樹清教授要我寫自白書,以俾王昇將軍推薦我至台大歷史系專任講師,同時任職外交部,我沒寫;多年後我才知道,教育部曾下令淡江大學張建邦校長開除我的學籍。在台北就讀研究所(1977-80)期間,我投入的黨外運動大致如下:

1.1977年「五合一選舉」某夜,我來到北港媽祖宮廣場被拉上台,為蘇洪月嬌(蘇治芬之母)助講,隨後,黃信介到場接棒主持選舉之夜;次日,我在投開票所監票,眼見選務人員把一疊票塞入票匭,我破口大罵,或許是中壢事件後,國民黨通令各投票所收斂,否則我恐已被雙臂刺青的彪形大漢打昏在地。

2.1978年立委增補選與國大代表選舉,我在宜蘭高鈴鴻競選總部幫忙,由於卡特總統宣布1979年元旦將與中國正式建交,國民黨政府取消該次選舉。

3.1978/79年黨外助選團總部設在台北市民族西路,由黃信介與施明德主持,我一開始就擔任義工,曾替黃信介撰寫中山堂事件演講稿,文中轉述雷震「國旗是黨旗、國歌是黨歌」言論,引起軒然大波;1978/12國民黨取消立委增補選,1979/12/10美麗島事件爆發,我忙著趕碩士論文而未南下。

1979年美麗島事件爆發,我因忙著趕碩士論文而未南下。圖/新台灣和平基金會官網

二、凡事不計較也不輕易低頭

母親說我:「天生傲骨不向人低頭,對朋友死心塌地。」知子莫若母,她評得真確。

2000年,陳水扁當選總統後,先母希望我去見陳總統,或有機會謀得官職,但我並不熱衷。母親是星雲大師的弟子,1994年7月,她拉著我去受三皈依禮,法號和億,她希望自己往生後,師兄師姐能代她照顧我這個光棍兒子,真是天下父母心。

或許是真有佛緣,1997/98年南非南華寺住持慧禮法師邀我前去講授非洲史一學期,當時我已翻譯出版八冊非洲史教科書,慈濟功德會南非分會故張德輝會長,也對我非常照顧,感恩。

先母的人生哲學,是凡事不要計較,這在樸實的農業社會裡過得去,但在人心巧詐的現代社會裡,不據理力爭,還充當爛好人,恐怕只會被軟土深掘、慘遭欺負鬥爭,這是我受害多次的慘痛經驗談,遇到惡人,最好一走了之,一切交付上帝,讓上帝主持公道。

耶和華說:「申冤在我,我必報應」,保羅勸人:「不要自己申冤,寧可讓步,聽憑主怒。」(羅馬書12:19) 報應隨時發生,不是迷信。

2000年政權輪替,先母曾希望我去見陳總統,或有機會謀得官職,但我沒意願也不熱衷。示意圖/擷自民視新聞網

我當年不寫自白書,自願放棄大好前程,但寫書的稿費與兼課鐘點費不易楜口,因此常回台中當啃老族,父母知道我惹上政治麻煩,很擔憂我步上堂兄後塵入獄。

我因過度用功、缺乏運動,以致排便不順也常扭到腰,特別感謝高國良中醫師感念我是民運人士,經常免費為我把脈、診斷、施藥,作為藥師琉璃光佛的信徒,他以「增上緣」勉我調整心態:

1.接受別人的善意支持與協助,此為順增上緣、順境增上緣;2.對於來意不善的打擊,不怨天尤人,大可視之為協助我們更努力修行的激勵 ,此為逆增上緣、逆境增上緣(註1)。

三、全球學/全方位外交經貿布局

父母不知道我在瞎忙甚麼,但我很清楚自己在推動全球學(研究全球),我以翻譯學術著作充實自己,兼課以教學相長,稿費雖低,有些書甚至是自費出版,但我總是懷著胡適的勉勵:「與其在課堂上誤人子弟,不如翻譯一部世界名著貢獻來得大。」

有人誣蔑我是民主運動逃兵,拼命寫書賺錢,請問譯撰學術著作能賺大錢?鼠雀安知鴻鵠志!我何苦要以「全球學」折磨自己?良以台灣僻居太平洋西側,前不著村、後不接店,如不擴大國際視野而成為海洋國家,往外發展擴充,必如同井底之蛙而成為海島國家,關起門來互鬥。

當然,吾生有涯而知也無涯,「全球學」是以有涯逐無涯殆矣,但是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能做多少算多少;年輕時,我追「全方位外交」,後來改為包括與中國通商的「經貿全球布局」,因為研究台灣史,也要有全球史視野,我的全球學分為17個領域(註2),我在學校兼課,短短幾年開過18門不同科目,幾乎把自己累死。

我不遺餘力追求擴大國人國際視野,1997年,張維邦教授請我協助成立歐洲聯盟研究協會,我不只獻策,還出錢出力,提出「台灣是個主權獨立國家,名叫中華民國」以為參考,並代其向李登輝總統/外交部募款,前後20萬元。

2011年國立編譯館裁撤,我頓失財力後援,譯書出版沒有著落,寫書須自印自費出版,截至目前為止,我總共譯撰42本學術著作,涵蓋歷史、人權、美學/芭蕾舞、宗教諸領域,感謝廈門大學總圖書館收藏我至少半數作品。

四、未讀博士學位

表哥曾告訴我,我取得碩士學位時,先母非常歡喜,在彰化縣親友間大事宣傳,可惜我當時不知道,否則我會讀個博士學位,讓父母親更高興。

約半世紀前,我在台南美國新聞處,讀到今日世界社出版的《成就的社會》一書強調,一個社會如果追求成就者(achivement-oriented)多過於追求世俗地位者(status-oriented),這種社會比較容易進步,其實我認為,最好兩者兼具才能平衡發展。

我年輕時無暇、也沒意願攻讀博士學位,因為我興趣太廣泛,要我花四、五年鎖定博士論文題目,可能會很不耐煩;我至今翻譯撰寫學術著作40多本,卻飽受學術界歧視,郭惠二教授為我抱不平,感嘆道:「崇拜博士學位,歧視學問,是落後國家的現象。」

註:

1.上網參讀聖嚴法師文章「增上緣」與「感恩逆緣

2.原本拙著2022/11《台灣向前行:我的建國大綱/總統政見》只列我的13個研究領域,如今細分為17個,包括外交研究、教育研究、憲法研究、司法改革/陪審制研究、中東研究、非洲研究、南島民族/大洋洲研究、東南亞研究、歐洲研究、拉丁美洲研究、台灣研究、中國大陸研究、人權研究、美國研究、世界宗教研究、芭蕾舞/美學研究、日本古典戲劇研究。

延伸閱讀:

憶先母/一個民主老兵的悲歌(上

憶先母/一個民主老兵的悲歌(下)

論壇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