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率重壓營運 儒鴻董座看第四季挑戰仍在

新台幣升值成為紡織業最大考驗。儒鴻董事長王樹文14日在台北紡織展表示,今年上半年公司每股盈餘雖達8元,但與去年同期相比略有衰退,主因是匯率從33元升到約28元,「這是非常可怕的變化」,擠壓了毛利表現;不過他強調,公司銷售動能仍穩健成長,屬「非戰之罪」,預估第四季雖有挑戰,但整體營運仍維持在良好軌道上。
匯率壓力大於關稅衝擊
針對市場關注的美國「對等關稅」問題,王樹文指出,新產品不會受到單一關稅因素決定性影響。儒鴻在與客戶洽談報價時,會同步考量匯率、原物料價格、創新價值與關稅等變數,「不會被關稅牽著走」;至於既有產品,因長期合作關係及成熟的生產效率,公司會在極少數客戶上小幅讓利,以維持夥伴關係,但比例極低,多數品牌仍傾向自行吸收成本或調整終端價格。
上游承壓 儒鴻靠分散布局抗波動
談及產業現況,王樹文直言,越上游越辛苦、越下游影響較小。受全球需求疲軟及產能過剩影響,部分上游紡絲與染整廠處於調整期,不過儒鴻透過市場與產品線分散策略,能有效分攤需求波動風險。
他指出,目前公司訂單能見度約6個月,明年第一季掌握度達8成,但第四季仍具挑戰性,關鍵在於歐美年底假期(Holiday Season)的銷售表現,「若節慶銷售順利,明年會非常快樂。」

製程升級 從數位印花到衣物回收
面對外部壓力,儒鴻同步加速製程轉型。王樹文表示,傳統以回收寶特瓶製成的再生纖維(Recycled PET)已不再稀奇,未來瓶料將留在「瓶鏈」內循環,紡織業必須往Garment-to-Garment(衣物回收)方向邁進。儒鴻推出「Prime Fit Zero」系列,主打單一材質、整件可回收,打造閉環式循環供應鏈。
此外,儒鴻也擴大導入數位印花技術,以降低能源消耗與化學染料使用,取代傳統滾筒印花,並開發低脫落刷毛工藝,減少微纖維污染;而各廠區屋頂亦持續建置太陽能系統,推動綠電自發自用。
後市穩中求進 觀察假期銷售變數
展望後市,王樹文指出,雖然儒鴻在產品分散與製程創新上具優勢,但匯率與消費力仍是短期最大變數。整體而言,第四季仍具挑戰性,全年表現可望「在艱困中維持穩健」。他強調,明年首季的表現將視年底假期銷售而定,若歐美市場買氣回溫,儒鴻將能延續穩定成長步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