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爆款韓劇《外傷重症中心》/台韓療體制崩壞的縮影

Netflix最新醫療劇《外傷重症中心》呈現了南韓當前的醫療困境:願意留在第一線的醫療人員越來越少,而能夠放棄輕鬆職場選擇、投身急重症領域的人更是鳳毛麟角;這部劇以全知視角揭示了急重症醫療現場的殘酷現實,並反映出醫療體系對第一線醫護的不友善,主要困境包括:
高壓環境與超長工時:醫護人員長時間待命,工時極長,等於住在醫院,沒有自己的生活空間。
資源匱乏、後援不繼:在不健康的健保制度下,「燒錢快、回收率低」的急重症醫療,成了醫院經營者避之唯恐不及的燙手山芋,相較於各種高端、自費、錦上添花的醫療服務帶來的可觀收益,第一線救命醫療不但不受重視,甚且因行政干預與資源限制,發展受阻。
醫療的不確定性與大眾的不理解:醫護人員即使全力救治病患,仍難以獲得社會的理解,當治療結果未達預期,輿論往往選擇公審第一線醫護,令人心寒。
醫院管理層忽視醫療本質以營利為導向:當醫院管理模式從以醫生為主導轉為企業化經營後,決策標準不再是「能否救人」,而是「能否帶來利益」,這樣的趨勢致使急重症醫療更邊緣化,第一線醫護的困境雪上加霜。

「家產豐厚」的人才能投身急重症醫療?
其實,這樣的現象早已存在,當年筆者還是見習醫師時就聽前輩說過:「在第一線撐下去的,只有兩種人,不缺錢的,或像我們這樣的傻子。」因為這份工作的超高壓力,幾乎剝奪了醫生的生活,而能夠承受這種負荷的,大多是不必為生計擔憂的人。
事實上,醫護人力短缺的真正問題,從來不在於醫學生人數是否足夠,而是現行醫療政策與資源分配的根本性錯誤,如果第一線醫護只能獲得最少的資源,那麼再多的熱情與理想,最終也會選擇用腳投票,離開這個壓榨人的體系。
台、韓醫療體系問題有許多驚人相似之處
台灣健保制度雖然保障全民醫療,但長期低價競爭也導致醫院在財務上捉襟見肘,以致行政資源更傾向支持能帶來高收益的醫療項目,例如自費醫療、美容醫學或高端檢查等,對於急重症、基層醫療投入愈加不足,連帶願意投入急重症醫療的醫生越來越少,醫院更缺乏動力維持這類科別運作。
面對第一線醫療人員不斷流失,政府與醫院管理層不是改善環境,而是強行增加醫學生名額,寄望於「人數增加=人力問題解決」,然而,問題根本不是「醫生數量不足」,而是「願意留在第一線的醫生太少」,因為當前體制下,這是一份高壓、高工時、低報酬、缺乏社會支持的工作。

錯誤政策加劇醫療崩壞
為緩解醫療人力短缺問題,南韓政府在未與醫界充分溝通下,強行增加醫學生招生名額,試圖用「人數堆積」解決問題,但這並未改善第一線醫護的工作環境,反而引發醫護群體強烈反彈,爆發大規模醫護罷工,使得醫療體系進一步崩潰,對國民健康造成更大損害。
台灣亦然,政府與醫院管理層將問題歸咎於「醫護人力不足」,卻不檢討醫護人員為何離職、轉科甚至出走國外?即使醫學生人數增加,這些未來的醫生在看到當前職場環境後,是否願意留在第一線?問題的根源若不解決,未來只會有更多的人離開、轉向自費醫療,更少的人願意承擔高風險的急重症照護。
《外傷重症中心》之所以引起這麼大的共鳴,不僅因為它描繪了急重症醫療的熱血與堅持,更因為它揭示這個系統對第一線醫護的壓迫,而這樣的問題,不在南韓,台灣也面臨類似挑戰。
若不從根本上改革醫療體制,不論南韓或台灣,醫護人力流失問題都將持續惡化,一昧增加醫學生招生人數,既不能治標更不能治本。
論壇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