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撒1億補助計次租借電子書 業界期盼:增加買斷式電子書。

為促進電子書產業發展,文化部宣布,預計以1億元的預算規模,推出「擴大圖書館電子書計次借閱」政策,但該政策讓實體書無法受惠,業界批評不符合「公共出借權」原則,實際受惠的出版社也不多,再加上1億的預算以目前國內電子書計次出借市場,根本無法消化完這樣的金額。
民進黨籍立委邱志偉今30日偕同出版公協會代表與專家學者,共同召開記者會,呼籲文化部、教育部應考量政策公平性,實體書與電子書同等重要,政策不可偏廢,試辦中的「紙本書公共出借權」務必要延續,才能真正照顧作家及帶動整體出版產業發展。另外,也要盡速研議將「買斷式」電子書納入政策範圍,提供民眾多元選擇,保障全民閱讀權益。
圖書發行協進會理事長李再星表示,文化部此次電子書計次借閱補助政策,圖書館計次式電子書僅占全體電子書品項的25%,另有75%的電子書不在政策補助範圍。他提出三點建議:第一,擴大納入圖書館買斷式電子書品項,讓所有電子書都能享有此政策的美意,以達到政策實施最大效益;第二,邀產、官、學成立「電子書零售觀察小組」,若發覺政策確實影響電子書的銷售,或改變了圖書館的採購模式,則應立即調整政策;第三,應溝通協調各地方圖書館,公開分享所有電子書的借閱資訊(如讀者樣貌、書籍品項或類型等),讓有需要的產、官、學得以進一步分析應用,有助未來政策研擬。
而文化部強調的「讓公共出借權跨出大步」,以現行公共出借權的施行來說是不符法規的。公共出借權的支付條件是,我國公民的「實體」著作(文字、繪圖、照片),但文化部補助案是只要讀者有借閱的電子書都符合、並不符合公共出借權之精神。
邱志偉表示,有關「電子書計次借閱補助」未來將取代「紙本書公共出借權」的傳言,文化部有責任說明清楚。根據教育部公共出借權政策統計,2022年補償酬金僅發放29萬多元,較2021年的40萬多元減少近10萬元,執行成效確實不如預期;據了解,出版業面臨經營寒冬,整體產值不斷萎縮,然而「公共出借」國際上行之有年,是各國政府保障本土創作、出版的重要手段,台灣應該與國際接軌,延續正確的政策方向,該做的是檢討如何優化、推廣政策。
出版公會全聯會副理事長陳濬昇指出,目前補助「計次」電子書的方案為單次12元(3元給平台業者、9元給出版社),本質上是「授權費」的概念,與公共出借權涵義有落差。此外,出版社與創作者如何拆分這9元,則是「根據個別合約」,與紙本實體的公共出借權明定「創作者分得70%、出版者分得30%」也不相符。
台北市出版公會理事長趙政岷表示,針對文化部電子書計次借閱補助政策,出版業界呼籲,建議擴大電子書補助範圍,納入非計次買斷的品項。此外,文化部、教育部及各市縣政府圖書館,既然已打通資訊流通問題,應讓公共出借權補助全面適用,同步嘉惠創作者與出版文化事業,期待政府政策能有更全面性、更長期的考量,以發揮最大效益。
政大教授邱炯友表示,「公共出借權」之精神必須架構在「紙本書」及「照顧作家」兩大原則下,才得以展開後續「數位出借權」之發展,這是公共出借權國際組織的呼籲和共識。目前我國僅選定2家圖書館(國立台灣圖書館、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試辦公共出借,且紙本公共出借權試辦也將於年底期滿,建議文化部應朝「增加試辦圖書館、簡化申請步驟」辦理,並研議正式實施實體書公共出借權;未來政府應積極擴大更多公共圖書館的參與,搭配電子書借閱納入公共出借權,兩大政策必須及時和周延。
根據統計,出版業產值相較10年前已大幅減少100億元以上,面臨的困境需要政府「長期穩定且精準」的政策協助,才能有所突破,民代與立委期盼,未來文化部在制定相關政策時,能聆聽多方意見,凝聚最大共識,為出版產業帶來真正的正向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