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活到90歲卻病30年? 專家示警:健檢少做這一步

.

江星翰
2025/09/07 12:00
李相台呼籲子女主動陪伴父母健檢早篩,從家族遺傳弱點找出隱疾,及早掌握治療黃金期。(pexels)

台灣步入超高齡社會,雖壽命延長,但「帶病延年」現象日益普遍。美聯健康聯合診所院長李相台表示,不少長輩60歲後罹患慢性病,形同「活到90歲卻病30年」,呼籲子女主動陪伴父母健檢早篩,從家族遺傳弱點找出隱疾,「3代同堂」掌握治療黃金期。

衛福部統計,心血管慢性疾病占國人10大死因約3成,示警近半數國人不知自己的「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數值異常,國民健康署疾呼國人及早預防和治療,今年起將成人定期健檢年齡下修至30歲。

健檢重點在「報告判讀」

李相台觀察,縱使國人逐漸接受定期健檢,往往忽略報告出現紅字的嚴重性,「健檢的重點不在過程,而是報告出爐後的專業判讀。」他舉例,有一位患者心臟裝了7根支架,詳細檢查發現他對20幾種食物過敏,才是導致血管反覆阻塞的主要原因。

李相台指出,紅字代表免疫系統長期發炎,可能伴隨疼痛、皮膚異常、血管功能受損,若未及時處理,恐影響全身器官系統並危及心血管健康,他建議檢出心血管疾病,子女應回頭關心父母的身體狀況,一起找出「家族遺傳弱點」。

李相台主張「3代同堂4顆孝心」,主動陪伴父母和小孩做健檢,共同對抗家族遺傳弱點。(iStock)

家族健檢找出遺傳「隱疾」

「現在的父母可能是30年後的子女。」李相台表示,疾病是基因問題,一代遺傳一代,就像人類會不斷犯錯,他提倡國人「3代同堂4顆孝心」,帶著自己的心臟和腦部,以及對父母的2顆孝心,主動陪伴父母、小孩做健診,共同對抗家族遺傳弱點。

健檢除了找出病源,更要把握治療黃金期並翻轉健康。李相台表示,美國啟動近40萬人醫學計畫,從父母身體狀況回頭檢視子女健康,當醫療機構發現父母出現心血管疾病、退化性腦疾病等,立刻請子女檢查身體,台灣也應有相同觀念。

李相台出身台大心血管外科,曾參與台灣首例換心手術,成為靜脈曲張權威。他指出,人類有4個防護網,從粘膜、皮膚、內臟到腦部全是微血管結構,連結血管、心臟,而靜脈曲張是顯而易見血管出問題之處,若家族遺傳弱點為心血管疾病,趁年輕治好靜脈曲張,才能避免老年變成複雜的心臟疾病,甚至影響腦血管退化性功能。

主動陪診才是真孝心

他舉例,若患者出現飛蚊症,不能只看眼科,健檢時從電腦斷層掃描,檢查視網膜、腦神經或微血管,透過內部轉診,由專科醫師找出真正病因對症下藥。

許多父母報喜不報憂,寧可隱忍病痛不說,往往在病情惡化後,讓子女驚覺後悔。李相台認為,此心態容易延誤病情,不僅錯失治療黃金期,也讓家族成員忽略遺傳風險,「美聯健康聯合診所推動,真正的孝心不是等父母生病後才送醫,應主動陪伴健檢,與父母一起守護全家的健康未來。」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