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奕軍專欄】川普關稅戰:對等關稅不等於任意開刀

川普的對等關稅政策並非完美無瑕,其執政風格也一貫強硬,甚至具「破壞性創新」意味,但其政策背後的制度挑戰與國家利益布局卻不容忽視。

吳奕軍(鉅石智庫創辦人,著有《破局:中共赤化與國際覺醒》)
2025/07/29 11:44
將川普關稅政策視為「反自由貿易」或者「經濟孤立」,恐怕也是種誤解。圖/川普臉書

今年川普啟動「對等關稅」政策,對包括日本、韓國、越南甚至中國等出口大國祭出關稅壓力,國內外評論難免炸鍋。論者援引列寧名言「遇軟就戳、碰硬就縮」譏諷川普對盟友強硬,卻對中國輕放。然若細讀之,其立論恐怕邏輯錯誤,甚至與經濟現實脫節。

將川普的關稅政策比喻為列寧式的「遇軟就戳,碰硬就縮」,試圖以人格特質解釋外交經濟政策,簡化多層次的國際談判邏輯,也過度簡化與人格化偏見,忽略了美國對中貿易戰早在2018年就已經啟動,涵蓋3700億美元以上價值之商品,遠較對日韓等國關稅為重。

斟酌強硬現實與評論誤區

許多論者常將「對等關稅」視為川普的懲罰手段,卻忽略對等關稅的制度背景,也忽略其主要訴求是「對等開放」,意即當他國對美國產品課以高關稅時,美國亦要求以相同待遇回應。在WTO仲裁機制失靈、最惠國條款被濫用之際,這是對制度失靈的反制,而非川普任性地「開刀」。

評論認為,既然韓國已經與美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美方卻仍課稅,形同背棄合約。然而FTA通常涵蓋例外條款與安全保障機制,尤其在農產品、汽車等敏感產業,並不意味「零關稅」是永久承諾,FTA並非萬能護身符。

而將日本稻米市場受到壓力的案例,直接延伸推論台灣將被迫開放配額制,是典型的「滑坡謬誤」。台灣並不是對美貿易逆差大國,也未與美國簽署類似FTA架構,此推論指出台灣糧食政策將受波及,缺乏經濟與法律基礎。

此外,川普將關稅實施日從7月9日延後至8月1日,被視為要「逼對手讓步」,但這種延期應是國際談判中常見的協商策略,主要目的是保留彈性、鼓勵磋商,不一定是單純威脅。

而論者批評美國以整體市場作為談判籌碼,忽略了這正是地緣政治經濟關係的基本動作。不管是中國、歐盟或者美國,都會利用市場准入與關稅作為談判工具,這種市場籌碼並非等於不當壓力,川普政府在此並無違常之舉。

部分評論將「對等關稅」直接連結「洗產地」問題,認為其會導致更多原產地造假。然而洗產地的老問題早就存在,與對等關稅沒有直接因果關係,真正要注意的問題是原產地認定機制,以及查驗執行力。

而認為美國已實質退出WTO之說法,的確有部分學者專家如此認知,但此說忽略事實,儘管川普不滿WTO、挑戰WTO最惠國條款、積欠會費一年,美國仍是正式成員,符合仲裁機制身份,WTO本身遭到詬病甚至癱瘓,才是長期秩序混亂的根源。

回歸現實:重新認識川普經貿戰略

而聲稱中國只受到「額外10%」關稅,是忽略總體稅率與基期。事實上中國是受川普新關稅政策打擊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部分商品遭課徵30%以上稅率,涉及數百個關稅項目;而論者稱「對等關稅勢必引發疑美與反美情緒」,顯然是種忽視國際政治多層次動力的過度歸因謬誤。事實上多數受影響國家願與美國重新協商關稅,並未形成集體反美浪潮。

美國長期面對來自中、歐、日等多國的市場准入不對等問題,且不僅是關稅問題,更涉及非關稅壁壘、技術標準、補貼政策等深層結構障礙。川普提出「對等關稅」反映美國對長期以來國際貿易體制的不滿,尤其針對WTO顯然無力回應新型態的不對稱競爭。

此外,將川普關稅政策視為「反自由貿易」或者「經濟孤立」,恐怕也是種誤解。川普雖然主張強化美國製造、調整供應鏈,但實為「再平衡」——要求公平准入與合理競爭,並非「脫鉤」。

特別是在敏感的中美兩國之間,川普對中關稅政策不僅針對商品,更延伸至技術出口管制、投資審查、供應鏈移轉。其戰略動機包括國家安全、科技優勢與經濟主權等多重考量,不能以單純的帳面貿易數據解釋。

至於論者以「稀土金屬」解釋川普「對中縮手」,恐是過度簡化。早在2020年起,美國就積極開發國內以及澳洲與加拿大等國替代供應鏈,稀土在決策與談判中固然重要,絕非壓倒性因素。

當然川普的對等關稅政策並非完美無瑕,其執政風格也一貫強硬,甚至具「破壞性創新」意味,但其政策背後的制度挑戰與國家利益布局卻不容忽視。論者若僅以嘲諷簡化其現實與戰略,卻忽略長期國際經貿運作機制與結構不平衡,只會讓討論陷於去脈絡化的危機。共勉之。

專欄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