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論壇】臺北市緊急救護最早推行雙軌救護制

1999年消防局選訓了300位中級救護技術員,「金鳳凰專責救護隊」於焉誕生,臺北市緊急救護任務持續開展全新的冒險篇章。

臺北市政府消防局
2022/09/23 12:54
臺北市政府消防局九月出版新書《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內容述說北市緊急醫療救護與一群熱愛街道醫學的夥伴們,長達20年烈火青春的起點,也正是一條未行之路。圖:日劇《TOKYO MER 行動急診室》劇照/網路

今年九月臺北市政府消防局出版新書《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內容述說臺北市緊急醫療救護與一群熱愛街道醫學的夥伴們,長達20年烈火青春的起點,也正是一條未行之路。

當年,消防體系與醫界缺乏良善溝通,消防、醫界、衛生局三方對談的情勢正如同ㄇ字型的會議桌,各持一方且本位主義,直到1997年12月,臺灣緊急救護機制發生重大轉折點。

當時臺大醫師林芳郁剛接任急診部主任,馬惠明醫師也剛學成歸國,林芳郁探詢馬惠明關於發展緊急救護的理念,以及執行規劃,馬惠明認為,要讓醫師和救護員一起到救護現場,在醫師指導下,協助消防隊執行急救任務。

翌年,林芳郁帶馬惠明拜會當時的衛生署長詹啟賢,提了試辦計畫;這項計畫有兩大難題,一是如何派遣醫師出去執勤?二是醫療院所、醫師該如何跟消防局合作?

醫界、消防、衛生局攜手合作

1998年消防署與急診醫師的一場餐敘開啟了醫界、消防與衛生局合作的序幕;當時馬惠明醫師在前臺大醫院院長林芳郁支持下,發展到院前緊急醫療救護,首先要推動的是「雙軌制到院前救護計畫」。

就在馬醫師苦尋外援之際,恰巧消防署副署長張博卿邀請他出席醫界的餐會,馬惠明與一群年輕的急診醫師把握機會,向張博卿報告:「傷病患者若在救護車上往生,送來醫院也救不活,消防單位能否協助傷病患在送醫途中盡可能維持生命?」

圖:早期警消大隊119勤務中心受理民眾報案情形/台北市消防局提供

一番精闢建言感動了張博卿,決心把「專職救護」做起來。回憶當年的熱血澎湃,他謙虛道:「我想這是一個天時地利人和,有急診醫師共同努力,幫助EMT-P作為急診室的延伸,後來法規逐步鬆綁,一切水到渠成。」

不過雙軌救護制度推動之初,許多人認為法規窒礙難行,都在等待「別人」把制度設計出來,唯有臺北市政府消防局、衛生局以及年輕熱血的急診醫師,以破釜沉舟的決心完成使命。

馬惠明說,不論是「到院前緊急救護」或「雙軌救護制」,都需要創建或修改很多法規,才能上路,當時臺大雙軌救護是臺北市第一個做出指引的,給出指引之後,敘明《緊急醫療救護法》適用之處,再送往衛生局核備用印。

馬惠明說:「我們想創新,就要從中找到空間,儘管從擦邊球的事情做起。」馬惠明有一種信念,只要他認為是該做的事,他就會竭盡所能催生出來。

支持「雙軌救護制」的強力後盾,當屬高級救護技術員(EMT-P),但EMT-P需要時間的培訓 為了要讓有限的高級救護技術員,在危急時刻派上用場,北市消防局建構出「雙軌救護模式」:救災救護指揮中心一旦辨識出危急個案時,即同步派遣高級救護隊前往,以進階處置增加患者存活率及預後。

1998 年臺大醫院首創雙軌救護制

1998 年臺大醫院首創到院前雙軌救護制,1999 年4月起派5名派遣員進駐119 救災救護指揮中心,正式推動雙軌制到院前救護服務,除了派遣消防隊的初級救護隊,更與北市各區急救責任醫院成立的救護隊相互配合執行勤務。

1998台大醫院雙軌救護啟用典禮/台北市消防局提供

雙軌制到院前救護的重點在於,求救案件經由119 救災救護指揮中心的派遣員電話詢問檢傷後,若評估符合雙軌到院前救護出勤標準,便立即同時派遣消防局基本救命術(BLS) 之救護隊與醫院高級救命術(ALS)醫護人員前往現場進行救護。

倘若到現場發現病患不需要進行高級救護處置,可直接交由消防局救護隊處理及後送,讓醫院高級救護隊儘快轉往其他需要服務的地點。

119 指揮調度,高級救護提前施救

119 指揮中心可視為緊急醫療救護(EMS) 中樞神經,派遣員發現特殊案例後,立即專線聯絡,請醫院急診醫師立即支援現場救護,為患者提前急救。

但這個過程還有很多問題待克服;時任勤務中心主任的畢幼明回憶當時情況:

例如醫護人員不像救護員那麼熟悉裝備、車輛、事故地點,或附近的救護分隊不在,須請遠一點的分隊支援,又或者醫師剛好在急救,也要改派比較遠的醫院支援,這些變數,都可能讓救護員與醫師無法即時現場;此外,有些醫院沒有救護車,必須仰賴特約的民間救護車協助雙軌救護。

儘管有重重挑戰,雙軌精神依然應運而生,奠定到院前緊急救護的基石!

畢幼明回憶:「我們意識到不應過度依賴雙軌的醫師,而是靠第一線救護員立即到場,並且救護品質不斷提升的時候,對傷病患的救治及預後康復,才是最關鍵的作用。」而當時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消防局、以及幾家急救責任醫院急診部主任都很支持,以提升救護同仁素質為目標,為臺北市政府消防局建立雙軌救護制度。

醫院雙軌救時期醫護與消防人員現場共同救護患者/台北市消防局提供

投入雙軌救護後,乃至於後來EMTP訓練,救護員面對截然不同的學科訓練,可說是苦撐煎熬,但都毫無怨言,畢幼明說:「他們堅持的動力其實就是幫助更多人。」但CPR或AED急救過程中,很多家屬在情急之下,總是斥責救護員「為什麼不趕快送醫?」「為什麼那麼晚到?」「為什麼沒有救活?」甚至還告上法院,讓同仁身心備感壓力,「我們真的期盼,社會大眾更體諒且信任救護團隊的努力。」畢幼明苦笑著說。

1999年1月實施「雙軌制度到院前緊急救護業務實施計畫」之後,短短5個月就有顯著進步,平均急救處置率為1.013項次(成長率高達42%);但推動初期卻意外造成醫院、消防、衛生局三方矛盾,考量醫院端急診人力吃緊,接獲派遣又得要立即出動,除非急診有備勤人員待命,否則很難放下手邊的工作、立即出勤,而根本解決之道,就是提升消防局救護人員的急救技能。

1999年6月消防局選訓了300位中級救護技術員(EMT2),配置於35個消防分隊,專責執行到院前緊急救護任務,「金鳳凰專責救護隊」於焉誕生,臺北市緊急救護任務也持續開展全新的冒險篇章。

論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