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奕軍專欄】賺價差不是本體,高息收才是真諦

許多投資人透過ETF間接參與美債,這裡就要留意:和傳統債券不同,ETF沒有明確到期日,就像一輛不停開進新債、拋出舊債的列車,價格隨市場利率上下起伏。

吳奕軍(鉅石智庫創辦人,著有《破局:中共赤化與國際覺醒》)
2025/05/23 17:55
要賺價差得先問自己看得懂利率的變化原理嗎?圖/shutterstock。

美債是給想「長期穩定領高息」的人適合買的,這樣的投資人可以不在乎淨值價差。對於賺價差太敏感太在乎的人士,相當不建議投資美債。想用美債賺價差,這出發點恐怕就是錯的。

綜觀長期金融市場發展,從美債領高息雖是「應得」,卻同時也是「難得」的。賺大量價差是「有幸」多賺到的。建議投資人應該認清楚自己要什麼,不要走錯路,或者太貪心。

是目標導向,不是價格遊戲

當利率上行、債券淨值下滑的時候,投資人常常陷入一場又擔心又騷動的思維拉鋸戰:眼前這「亂局」到底是危機,還是轉機?

美國國債——這位全球金融市場老將,近來在利率高檔盤旋,又成為退休族與保守型投資人眼中的焦點,但問題總糾纏,究竟投資美債是為了「穩定領高息」,還是「低接高拋賺價差」?讓我們解構這場固定收益的投資辯證。

首先,認識美債的本質,才能避免買錯藥、下錯單。美國國債的設計邏輯就是固定收益——美國政府承諾你:「我定期給你利息,到期還你本金」。只要不在淨值劇烈波動時被嚇跑「慌張出清」,就能安穩躺著領錢,像在收租金。對於退休族或保守投資人、或是想要穩定現金流的朋友,這應該是比買股盯盤輕鬆得多。

再說大家都想貪多的「價差」。許多人一看到債券價格下跌就想撿便宜等反彈,然而,要賺價差得先問自己看得懂利率的變化原理嗎?真能預測美國聯準會幾月轉鴿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貿然進場搏價差,卻又過度在乎淨值跌落,很可能變成「接刀」的受害者。

真能從債券價差獲利的,往往是那些有經驗、看得懂經濟數據、能熟悉判斷利率週期的專業投資人,猶如「利率的忍者」,有能力在市場轉折的前一刻出手。資金不足的散戶要學著進場賺價差,往往恐會演出價格誤判的悲劇。

價差?小確幸可以,大夢別貪多

美債的總報酬,是「債息收入」加上「資本利得」。專業投資人會利用利率週期,低買高賣賺取價差,但這種玩法恐怕需要超強專業敏感和鋼鐵般的心臟。對資金有限的投資人而言,還是乖乖領息比較實在,賺到價差就當是「意外紅利」。

換句話說,對多數投資人而言,從美債賺得「價差」恐怕像是旅程中的驚喜,不是投資的主要目的。真正該在意的,是送上的那張「固定票息」車票,每年穩穩載著我們穿過通膨與市場震盪的狂風暴雨。

許多投資人透過ETF間接參與美債,這裡就要留意:和傳統債券不同,ETF沒有明確到期日,就像一輛不停開進新債、拋出舊債的列車,價格隨市場利率上下起伏。

如果投資人正好在淨值低點時急需用錢而不得不賣出ETF,那麼就算了解自己是「純粹領息派」,也會因為市場波動而蒙受淨值損失。簡單來說,「不在乎淨值」這話得加個備註:只限於不急著變現。

所以債券ETF雖然方便,但也需要更高的資金彈性以及心理建設,不能拿它當做傳統債券看待。

從宏觀角度來看,當市場利率處於高檔,是進場買美債的甜蜜時機。因為這時候可以鎖定高票息,為資產安裝「長期領高息裝置」,不用像每天盯股價般「心驚膽跳」。

如果將來美國聯準會真的降息,價格自然反彈,你還能「意外多賺一筆」。只是得記住這不是「主菜」,只是廚師幫你多加進便當裡的美味牛排——多賺了當然開心,但別太依賴它。

美債的靈魂拷問:到底要什麼?

美債投資是「目標與紀律」的遊戲,最終,美債是否適合你,還是回到一個終極問題——投資美債是為了什麼?是為了「每月穩定的現金流」,好安心地去北投泡溫泉、日本賞櫻花、看展覽、聽音樂會?還是為了搏一波資本利得,翻一番財務更自由?

如果選的是前者,那美債是你的終身好朋友,不花俏,但踏實可靠;如果每天起床滿腦子想的是後者,那可能得考慮更會舞蹈、更具波動性的資產,像是股票、選擇權,或者準備迎接更高頻率的心跳加速。

市場不是賭場,也不是夢工廠。美債是否適合你,從來就不是單靠利率或價格曲線能回答的,而是你對風險、現金流與自己人生規劃與取捨的理解與選擇。

就像買鞋子,有人選慢跑鞋,有人挑登山靴,重點不在哪種鞋子好,而在於你到底要去哪裡?

而如果目的地是「退休後的穩健生活」,那麼,美債這雙耐穿的休閒鞋,也許比新潮又捨不得穿的昂貴靴子,能陪你走得更遠、走得更穩。

※免責聲明:本文僅為個人觀點,而非財務建議。投資人應依個人需求評估風險,詳閱相關公開說明書,並自負盈虧。

專欄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