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颱風到! 輕颱凱米增強中 不排除有發布陸警可能
7月22日「大暑」來臨,颱風也將跟著大暑的腳步即將來臨!古諺說道:「大暑熱不透,大水風颱到」,意思是指如果大暑天氣不熱,即代表氣候不順,會有水災或風災來臨,不過今年大暑前夕氣象暑連日發高溫特報,但颱風「凱米」卻可能即將在大暑後接近台灣,氣象暑預估最快22日晚間就會發海上颱風警報,大暑後週二開始,台灣就會開始受到外圍環流影響,不排除有發布陸警的可能,雨勢則會在週三、週四最明顯。
水庫水量拉警報 盼凱米帶來雨量解渴
一般來說,大暑前夕是一年中最高溫的時刻,近日連日高溫,整個台灣幾乎都在炙烤中,各地高溫皆是攝氏33-36度,局部地區也有37度以上的高溫出現,加上近日午後陣雨也較少,全台主要水庫集水區累積雨量減少,北部翡翠水庫蓄水率降至63.94%,曾文水庫水量也跌破5成。大暑時節,一期水稻都陸續收成、二期水稻也開始插秧,農田需水量增加,這段期間如果雨水不足,稻田可能被迫休耕。
不過颱風正在靠近中!中央氣象署表示,輕颱凱米正在持續朝西北西前進,而且還在慢慢長胖,未來有持續增強為中度颱風的趨勢。根據最新預測颱風路徑,周一(22日)先以較緩慢移速向西北轉北前進,周二、週三(23、24日)向北略偏北北西移動通過台灣東方海面進入台灣北部海面,週四(25日)轉偏西通過台灣北部海面及馬祖附近海面進入中國,若預測路徑更接近台灣,不排除有登陸的可能。
至於已形成的第4號颱風巴比倫,跟凱米不會交互影響,沒有藤原效應。颱風可能帶來的雨勢和降雨區域,仍要視颱風生成的時間、位置以及未來移動的路徑而定,變數還很大,如果颱風移動的路徑更接近台灣,不排除會發布颱風警報。
另外要留意的是,20日起一連5天適逢年度天文大潮,因此包括西南沿海和東北部沿海,都要留意漲潮期間可能出現海水倒灌或局部淹水的情況。期待颱風有雨無災,為台灣帶來雨量,讓水庫解渴。
反聖嬰年影響 今年預計颱風數正常偏少
古諺有句話:「小暑驚東風,大暑驚紅霞」,指的是小暑時節如果吹東風,大暑時節如果在傍晚時紅霞滿天,這都是颱風來臨的前兆,民眾們一定要做好防颱準備。
而根據氣象署預估,今年聖嬰現象回歸到正常狀態,然而下半年反聖嬰有機會逐漸發展,在反聖嬰年,颱風生成的位置、行進路線接近台灣的機會較高,不過每個颱風生成期間的大氣環境不同,雖然說平均值會鄰近台灣,但不代表每個都靠近;生成總數會較正常年來得少,就氣候平均值統計,6月至11月鄰近台灣的颱風會是3至5個(距台灣300公里內),而今年預測值會是2至4個,屬於正常偏少。
然而「西北太平洋的颱風生成數」和「影響台灣的颱風數」有關聯嗎?根據氣象署統計,從1991年統計至2020年,平均一年之中在西北太平洋生成的颱風數約為25.4個,其中多集中於7到10月(約占全年生成數的70%),在這些生成的颱風中,平均下來一年大約僅有3至4個會侵襲台灣(颱風中心登陸台灣,或者颱風經過台灣近海、未登陸,但造成陸上災情),大約只有 12.6% 的颱風生成後有機會經過台灣近海或登陸台灣。
1998年,西北太平洋生成了17個颱風,其中就有 5 個影響台灣;但2022年西北太平洋生成了25個颱風,影響台灣的卻只有1個。
因此客觀來說,每年「西北太平洋的颱風生成數」和「影響台灣的颱風數」沒有絕對的關聯,颱風生成和颱風活動主要與大尺度的環流(例如:聖嬰現象)密切相關;至於颱風是否影響台灣則取決於颱風的移動路徑,多半受到當下引導氣流的影響。然而,台灣相對於西北太平洋而言所佔範圍太小,因此「颱風是否登陸台灣」有機率上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