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齡動物如何做長照? 補充營養、保暖、足療樣樣來

8月25日是「祖父母節」,面對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台灣社會各界對長照議題給予極大的關注,然而不僅僅是人類,在台北市立動物園中也有不少動物邁入高齡化,園方歡迎大家在祖父母節當天來看這些祖父母級的動物,了解如何針對「老齡動物」給予不同的照顧與治療。
台北市立動物園園長諶亦聰表示,動物園裡的動物和人類一樣,同樣會面對生老病死的生命循環,近年來也有許多動物邁入超高齡化,動物照顧團隊皆會針對不同物種在邁入老齡後的需要,透過食材改變、生活環境改良及健康檢查醫療等方式來照顧動物園裡的老齡動物個體。
動物園指出,動物老化可從10大表徵看出來,包括:口腔、骨骼、眼睛、皮膚、肌肉流失、聽力、四肢、毛色改變、動作、行為模式改變等。而目前動物園內的老齡動物不少,保育員們也針對這些老齡動物給予不同的照養方式。

其中,園區內的17歲石虎「小母」(圈養最長壽年齡17歲),展場特地降低台階利於攀爬,食物也添加貓科限制胺基酸「牛磺酸」,以維持腎臟功能;40歲的紅毛猩猩「小鬼頭」(圈養最長壽年齡59歲),會在冬季特地對其加強保暖;42歲的亞洲象「友愷」(圈養最高年齡79.6歲),保育員還會特地幫牠做腳部護理,並在飼料中添加維生素E、葡萄糖胺等營養素及提升蛋白質攝取。
其他還有:44歲白犀牛「犀敏」、16歲小貓熊「歡歡」、25歲美洲野牛「角蛙」、14歲無尾熊Tiwi、23歲棕熊「小喬」、22歲斑點鬣狗「小乖」,都是動物園內的祖父母級老齡動物。

為了和大家一起歡度祖父母節,台北市立動物園與文山區健康服務中心及聯合醫院失智症中心,特地於8月25日祖父母節當天,共同合辦「祖孫共遊,漫步健康動物園」友善安全步道健走活動,讓大家認識動物園許多「老齡動物」以及動物照養團隊的照顧與醫療。
動物園表示,今年也新增一條自然療癒特色步道「蟲蟲探索谷」,位於昆蟲館後方,沿途的蝶舞、蟲鳴鳥叫與豐沛芬多精,行走於步道上可透過五感體驗來緩解心理壓力。同時也在健走地圖上提供動物老化10大表徵知識及老齡動物照養方式,讓大家邊走邊散步,一邊知性「走讀」動物園。

文山區健康服務中心主任陳幸宜也表示,動物園園區設置多條友善安全步道,適合全家大小一起攜伴同遊,也鼓勵長者走出家門與社會互動,還聘請高齡及失智症防治等專家在「台灣動物區」及「兒童動物區」規劃「高齡暨失智友善區域」,打造全國第一個具備高齡暨失智友善的動物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