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是保護你的天賦】結束死纏爛打有捷徑嗎?

本文摘錄自《恐懼,是保護你的天賦:暴力年代完全自救指南》/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
危險之二:死纏爛打應對心法
大部分的人碰上糾纏者──不管是已分手的前男友、被開除的員工,還是像湯米這一類的偏執狂—在考慮各種不同的對策時很少會想過,什麼都不做也是一個可能的對策。他們的親戚朋友會教他們:「如果你回他電話,他應該就會收手。他希望得到的不過是認同罷了」;「試試看把電話號碼換掉,那他應該會心裡有數」;「也許你應該找個人幫你接電話,說你出城去了」。在這種時候,旁人都幾乎會一無例外的勸遇到恐嚇或騷擾的當事人做些什麼;殊不知,什麼都不做才是上策。什麼都不做並不是聽天由命;它是一個理智的處置計畫,對糾纏者而言,其訊息清晰得有如直接回應。對一個被糾纏的受害人來說,什麼都不做是對耐性的一大考驗,不過,它通常也是結束糾纏最迅速的捷徑。
這種應付糾纏的方式,和我一個朋友處理文件的方式有點類似。他告訴我:「我的辦公桌有兩個抽屜:一個放我必須自己處理的文件,一個放時間會來處理的文件。」就把那些糾纏不清的人交由時間來處理吧。
部分的糾纏者蒙受妄想症困擾,這解釋了為何他們遲遲不願鬆手;就連面對強大的反證,也沒辦法撼動他們那錯誤的信念。然而,大多數的糾纏者並沒有妄想症,有時我們會稱之為另類感知或無理想法。他們尋找的解決方法通常都無法達成,而且因為他們起初緊抓不放的事情是來自於他們不尋常的觀點,所以這群人才令人困惑。我們可能不認為麥克有承諾過湯米什麼,但湯米卻可以說他認為有。他甚至可以將自己的感受建立在客觀的事實和聲明上。
然而,正是他期望的結果和他採用的手段,將湯米塑造成不可理喻的人。麻省理工學院的瑪莉.羅威(Mary Rowe)教授是少數幾位研究過這些案例的學者。她認為以下這些都是警訊:「極端的欲望,比如說完全控制他人身心、完全控制辦公流程、無端解雇他人或完全接受提案。」她還描述了一種「非比尋常的權力感,像是『她應該要跟我談!』、『部門應該要讓我參與這個計畫!』或『我拒絕搬出辦公室』。」
當一個人要求得到某些根本不可能給他的東西時(像是完全臣服於無理的要求),談判就應該停止了,因為很明顯地,對方根本無法滿意。就好比在一場談判中,一方希望得到的是一百萬美元,而另一方只準備頂多給五美元,或一毛都不打算給,這樣的談判能談得下去嗎?
不要說糾纏者的渴望別人通常都很難辦到,有時候,甚至連他們要的是什麼,他們自己也不是那麼清楚。到底什麼樣的結果才會讓湯米覺得滿意呢?一個道歉嗎?麥克接受他當拍檔嗎?我不知道,我也懷疑湯米自己也不知道。
羅威教授將焦點放在這類人內心的重大衝突,她解釋:「他們當然不願意輸,問題是,他們也受不了贏,因為這意味著拳賽已經結束。」只要擂台上一天有人,拳賽就一天不會結束,也就是說,只要有人試著去改變糾纏者,或一再對糾纏者讓步,糾纏就會一直繼續下去。對暴力的懼怕潛藏在陰影中,它驅使著試著去解決,但湯米真的想訴諸暴力嗎?讓我們用前面提到的JACA四元素來檢測看看:
正當性
麥克打電話請朋友幫忙時,湯米可能因此受到刺激,但他並沒有因此表明使用暴力是合理的。
可選擇性
人們覺得別無他法的時候會傾向使用暴力,但湯米持續打電話騷擾,這證明了他還有其他選擇(干擾麥克的生意、騷擾或威脅等等)。
後果
一旦覺得使用暴力帶來的後果可以容忍甚或帶來好處,他們就會施暴。但從湯米身上看不出他有意藉由提升暴力而放棄自由的跡象(對他來說無法容忍的結果)。而有趣的是,很明顯地,他可以容忍恐嚇的後果(警察登門拜訪)。
能力
使用暴力的人會意識到他們有能力施暴才施暴,但湯米沒說,也沒做什麼表明他能力的事。
美國之所以特別多糾纏不清的人,和美國特殊的文化環境有分不開的關係。我們自小就接受「堅持不懈必有回報」的迷思,大家都在說「在美國,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總統」。但事實上,在兩億四千萬* 美國人之中,只有一位能成為總統。也許,費茲傑羅(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的話對湯米這一類的人反而會更有幫助:「生命力不只可以表現在堅持上,也可以表現於重新再來的魄力上。」
*二○二二年美國總人口數約為三億三千萬人。

書籍介紹
《恐懼,是保護你的天賦:暴力年代完全自救指南》/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
作者:蓋文・德・貝克(Gavin de Becker)
譯者:梁永安、賴皇良
出版日期:202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