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報農民曆-秋分1】秋分起陽消陰長 醫師建議每天曬15分鐘太陽 趕走悲秋情緒
宜:滋陰潤肺
忌:心情鬱悶
今(2023)年的「秋分」是9月23日,有諺語指稱:「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因此,過了「秋分」,就要開始留意氣候變化,注意保暖;隨著秋分後轉入「涼燥」,飲食養生上的重點需放在滋陰潤肺上,也要小心憂鬱情緒帶來肝氣鬱結。
秋分正是秋高氣爽的時節,有些地區有在秋分當天進行風箏的傳統,風箏放得越高表示運勢能夠青雲直上,為升學升職博得好彩頭。另外,有些地方也有「秋分到,蛋兒俏」的說法,因此也會有人在秋分當天立蛋,據說若是立蛋成功,也就預示著秋季大豐收。秋分的另一個明顯影響,是北極光活動的增加。事實上,秋分及春分「二分」前後,看到極光的機會都會增加。..
隨著9月23日「秋分」節氣的到來,象徵氣溫開始下降、夜晚漸漸變長,是一年中陽消陰長的開始。中醫師提醒大家,要注意天氣變化避免著涼,養生的重點要放在滋陰潤肺上,另外也要保持心情愉悅,避免悲秋的心情鬱悶帶來肝氣鬱結,影響身體健康。
「秋分」是相當重要的節氣,在24節氣中,春分、秋分日和夏至、冬至日合稱「二分二至」,分別是春、夏、秋、冬四季的中點,標誌著天地陰陽消長變化的均分點和轉折點。「秋分」時白天和夜晚的時間幾乎相同,這天過後北半球就會遠離太陽傾斜,導致太陽升起較晚、落下較早,日照時間減少,氣溫下降,夜晚逐漸變長。
溫潤抗燥補充水分 對抗涼燥氣候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秋天屬燥,而從秋分開始,由「溫燥」轉入「涼燥」,瀚威中醫診所中醫師李一宇表示,由於秋分後天氣明顯開始變涼,要避免季節轉換時著涼,引起頭痛、身體發熱、鼻塞流鼻水的症狀,同時秋天的燥還是有可能引起一些嘴唇乾燥、喉嚨乾、乾咳的狀況產生。
為避免「涼燥」對身體帶來的不適,李一宇建議不妨從食物上來做養生,飲食要注意多補充水分,避免上火的食物,若是本身愛吃辛辣食物、愛吃肉類不吃蔬果,最好多配一些水分含量多一點的蔬果。他也建議大家不要急著進補,以免在燥的時節更加上火。
李一宇說,對抗涼燥可以溫潤除燥的食物為主,多補充含水量高的蔬果,像是:冬瓜、絲瓜、柿子、小黃瓜、大白菜、蘿蔔,透過補充水分,可以通過排尿排便的方式,把身體的熱排出去,解除燥的狀況。另外當季的水果水梨、柿子,都有止咳潤肺以及降火的功效。
白色食物也是秋天適合的食物,像是:白蘿蔔、銀耳、蓮子、山藥、蓮藕,以及上面提到的冬瓜、水梨等,都是滋陰潤肺的好食材,也會有飽足感。另外,也可將柿餅當成點心,有清熱潤肺、生津止渴的效果,也可喝甘蔗汁,同樣具有潤肺的效果。
李一宇並指出,這個時節最好吃一些比較清淡好消化的食物,不要太多油炸、辛辣的重口味食材,因為這個時節腸胃道粘膜分泌較少,若再加上這些難消化的食物損害腸胃道粘膜,會導致身體熱、嘴破等上火的狀況發生。
悲秋情緒易導致抑鬱、失眠、食慾差
另外,因為秋分是一年中陽消陰長的開始,秋分後陽氣漸漸消,陰氣慢慢增長,人的心理上在面對萬物蕭條時,較容易產生憂鬱的情緒。李一宇表示,很多實驗證實,日照縮短會影響到褪黑激素和血清素分泌,容易讓人產生憂鬱情緒,他提醒民眾,秋分後另一個保養重點就是要隨時保持愉悅平靜的心情。
秋天在中醫五行裡屬金,金剋木,木在中醫裡屬肝,因此李一宇表示,在金旺盛的秋天裡,肝氣鬱結的病人會比較多一點,同時也會影響到屬土的脾胃功能,綜合起來說,這時容易因為情緒問題產生口乾舌燥、氣短乏力、易精神抑鬱、焦慮,也較會有失眠、食慾會變差等等問題產生。
想解決情緒憂鬱帶來的身體不適,李一宇建議可以多曬曬太陽,不妨每天曬太陽15分鐘,用陽光治療憂鬱,保持心情愉快。另外也做運動,讓流汗代謝身體廢物、增加肺活量讓心胸開闊,心胸打開心情也會變好,像是練瑜伽可讓身體放鬆較不緊繃,也是十分建議的運動。
而在穴道按摩上,李一宇也推薦2個可解除憂鬱的穴道,包括「神門穴」、「內關穴」,當心情不好、心神不寧的時候就可按壓,可舒緩緊張的心情,讓心情變更加平靜不浮動,也有幫助睡眠的效果。
「秋天雖然有樹葉凋零的蕭瑟,其實也是稻米收穫、金針花盛開的季節。」李一宇說,秋天有凋零也有收穫,不妨多想些美好的事物,有助於心情愉悅,別讓肝氣鬱結影響到身體健康。